04/09/2020
【疫後世界變】全球供應鏈爭奪戰開打!下一個「世界工廠」是印度?
新冠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催生了全球供應鏈分散趨勢,愈來愈多跨國企業開始尋求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與柬埔寨莫不對這個龐大商機虎視眈眈,當中又以跟中國一樣擁有充裕人力與廣闊領土的印度最為進取,針對從中國外移製造商推出多項生產獎勵措施。然而,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還看政府能否解決國內積存已久的弊病。
目前印度人口多達13.7億,略少於中國的14億,惟人口成長速度卻比中國更快。聯合國報告評估,及至2024年,印度人口將會超越中國,躍居為世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印度年輕人口紅利勝過中國,25歲以下佔總人口一半,每年新增1,000萬至1,200萬名年輕人加入勞動人口,加上薪支水平較低,故此不少外國企業已把印度視為轉移供應鏈的選址之一。
印度政府把握此良機,於2020年 3 月通過一項「生產激勵計劃」(Production Incentive Scheme,PLI),針對手機製造與特定電子零件生產等行業推出優惠政策,未來5年凡是符合條件的廠商,均可獲得其銷售増長額4%至6%的財政補助;同時,又撥出總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提供給有意撤出中國的製造業者落腳。
截至2020年8月,已有24家企業承諾在印度開設手機生產線,總投資額達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當中包括三星(Samsung),以及蘋果手機代工廠商鴻海、緯創、和碩。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預估,全球10%智能手機生產線可能在5年內遷移至印度,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產能外移。
但光有財政誘因還是不夠,完善的基建配套設施也是外商設廠的重要考慮因素。早於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智慧城市任務」(Smart City Mission)大計,積極發展數碼基礎建設,目標是在2023年前在國內建立100座智慧城市。印度政府每年資本支出將增加9%,在2018至2022這五個財政年度投入8,460億美元(約6.6兆港元),建設項目包括電訊、電力、水資源、道路和鐵路等。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主政後,接連提出「智慧城市任務」(Smart Cities Mission)、「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新創印度」(Startup India)與「技能印度」(Skill India)等多項政策,希望藉此吸引外商投資設廠,並鼓勵國內初創企業發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印度積極拉攏國際企業合作開發智慧城市。譬如孟買最大地產發展商LODHA集團所建的Palava智慧城市示範區,便是跟IBM、西門子、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等外商合作的成果。(圖片來源: Palava.in)
三星於1996年在清奈附近的諾伊達(Noida)開設了手機生產基地,廠房面積超過129,000平方米。(圖片來源:Samsung官網)
不過,施工數年後,卻陸續出現工程延滯的情況。即使政府高層已定下具體的施政目標與期限,但各相關部門卻依舊保持其行政繁冗而緩慢的官僚作風,明明死線已迫在眉睫,處事卻又不急不躁,致使施工進度一拖再拖。
2018年底,在5,151項智慧城市計劃中,僅得534項(約10%)能夠完工,尚在進行中的還有1,177項計劃,另有677項進入招標程序。根據印度房屋及都市發展部公布的資料,到了2019年底也只有1,296項計畫(約25%)已經完成。換言之,超過一半計劃仍處於「紙上談兵」的規劃階段。因此,如何加速智慧城市建設是印度政府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儘管印度的年輕勞動人口充沛,但民族性卻跟中國不一樣,較難管理。中國人的服從性高,外商可用紀律制度來管理中國工廠,達至高效率的營運模式;至於印度人則講求民主,未必會盲目遵循上級的交代做事,需經多番討論,上下達成一致共識後,才會執行任務,工作效率有可能因此而被拖慢。
不少人以為印度是英語系國家,與外商溝通不太困難。事實上,只有1成印度人能夠說英語,而且印度腔英文是出了名難聽得懂的,故此溝通起來也很不容易。
以iPhone組裝生產為例,廠方要在短時間內召集數十萬人,盡快教曉他們組裝技巧,跟著在3、4個月內製造出幾千萬部手機,出貨後便解散這些工人。這樣短促而有彈性的生產方式,在中國一直行之有效,但在印度是否行得通,還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28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不但對產業發展的規管法例各有不同,甚至基建設施的標準也不一樣。例如各邦的鐵路軌道寬度就不盡相同,對貨運物流造成很大不便,所以外商設廠就只能在港口附近,這也是印度南部港口城市清奈(Chennai)獲外國企業青睞的主要原因。據悉,蘋果最大代工廠鴻海已進駐清奈,開始生產 iPhone 11;另一代工廠和碩亦於2020年7月在清奈註冊了子公司。
清奈擁有印度第二繁忙的貨櫃碼頭清奈港,承擔工業貨物與汽車等的國際物流運輸,故此甚獲外商青睞,台商鴻海集團已落戶於此,設立iPhone生產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此以外,印度的稅務法規繁雜、關稅稅率又經常任意變動,而且印度法例偏向保護勞工,讓工會敢於發動罷工來爭取更多權益,加上有不少官員藉稽查勞工問題向企業索賄,致使外商在印度開展業務的成本大幅上漲,因此印度始終成不了跨國企業的首選地點。根據渣打銀行的調查,越南仍是跨國製造業者的設廠首選,緊隨其後是柬埔寨、緬甸、孟加拉及泰國。
由是觀之,印度是一個龐大商機與巨大麻煩並存的國度。政府的財政補助與低廉的年輕勞動力,對外商確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是,印度的官僚體制、繁雜稅法、強大工會、貪污索賄、基建不足等教人頭痛的問題,仍有待政府出手解決,否則便難以跟東南亞諸國競爭。如此一來,新一代世界工廠的寶座或要拱手讓予,沒有官僚主義、較少法規綁手綁腳,且同樣擁有低工資優勢的越南了。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