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13
細數地產代理 改朝換代30年
筆者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論公司規模,談不上是成功的經營者,卻算是時代的見證者。30年來地產代理如何與香港一起成長,如何改朝換代,本篇就來個回顧。
筆者82年11月追隨姐姐創業進入本行,當時的市場模式是「兩條腿走路」,即是說營商者一面炒樓,一面做代理。這模式配合了炒樓年代的客觀環境,地產代理公司百花齊放多如雨後春筍,事實上當時入行並沒有難度,還未有專業規管,任何人只要取個商業登記就可創業。
但是時代是向前演進的,每一個模式也有結束的時候,一個行業成長後自然會走向企業化,以規模效應衍生出更強的新模式。進入90年代,純粹以爭取佣金收入的代理模式崛起,中原地產的成長令人眼前一亮,創辦人王文彥先生打穩了基礎,配合後來施永青先生的「無為而治」概念,這「先緊後放」的元素迎合了膨脹的市場,的確是當時成功的策略。另外美聯物業亦於95年宣佈上市,也進一步印證了企業規模迎合市場需要。
中原在香港的成功模式,投放在內地發揮得更好。不可否認,施先生的「無為」、減少枷鎖去發展,在成長的市場下是很合適的。中原地產令我輩同業覺得最「可怕」的,其實是96年推出的中原網站,當時將資訊充分與公眾分享一事,令人讚嘆。當企業的價值建基於公眾的權利之上時,其競爭力如何能抵擋?到後來中原地圖的出現,更是另一個高峰。幸好,有關的突破之後,給人的感覺是突然停止挺進了。
97年後,金融風暴發生,樓價最高曾跌過7成,而成交量亦由高峰的每月17,813宗跌到03年的每月3,649宗,這是一場行業的大浩劫。這困難時期「救命草」出現了,97年前原本一手樓花罕有會給地產代理銷售,97後市道欠佳,發展商開放市場,大型地產代理轉危為機。從此,香港最有權勢的財團便與最大型地產代理結合,成為空前強大的市場權勢,不單只代理業形勢一面倒,也令二手業主被動,市場模式及形態變做以一手樓為主導。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但因法律上仍未對壟斷有一個定義的關係,筆者這方面不作評論,但對中小行來說,這的而且確是一場小孩子和巨人之間的戰爭。
近十多年來,在強弱懸殊的代理業戰場裏面,除了以樓花為主導的大企業模式,以二手為主導、集中力量於少數地區作戰的經營模式也崛起了。97年後,我經營的祥益地產,集中所有分行於屯門,並接收當區大行撤退的居屋市場,以逆思維及孫子兵法的資源分配方式去爭取市場空隙,這個模式算是成功。為免孤軍久守必失,我將有關經營方法推廣及分享給各區的同業盟友,所以十多年來都有不少中小型行在地區上各領風騷,所在區域的二手市場佔有率,不比大型地產代理差,甚至更佳。
但這種「地頭龍」的經營模式,卻一直只能在市場夾縫中生存。因為在人力資源上,我們仍不斷面對個別同業的挖角搶掠,挖角的結果是行業質素減低,這種引至低水平的挖角風氣猶如武俠小說「七傷拳」,傷自己也傷人。有關行家阻止了中小行發展,也傷害了自己的軟實力。近年行業從業員水準不斷下降,人數卻高度膨脹,地產代理持牌人數竟然增加到37000人,90年代行業的普遍銷售技術水平,到了今日已經鳳毛麟角,選擇專注經營二手的代理被人恥笑:「我地公司唔使做groundwork!」成為了近年挖角的慣常招數!不少從業員忠誠度日益薄弱,所以樓盤互通效果亦日益差勁,偷盤射單的風氣也日盛!水準不斷下降,對手早已不可怕了。
近年有人評論發展商是地產霸權,這爭論可能已不必要。因為梁振英政府上場後,的而且確在極短期內已將發展商的「傳統優勢」削除大半,與發展商同氣連枝的樓花代理行的利益不可能不受影響,市場作出了結構性改變,自然衍生出新模式主導市場了!
時代是向前演進的,每一個模式也有結束的時候!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