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5-01-28 08:00:00

長春藤權威:創新是改變世界

 

  每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都會推出「環球創新指數」,香港去年整體創意表現排名第10位,創業容易度也是第10位,但大學教育開支卻僅排名第97位。這當中有否鴻溝?

 

 康奈爾大學院長Soumitra Dutta教授一針見血指:「企業少創新,死因是企業架構根本只為效率而設,逼人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創新是要讓人有時間觀察,有空間思考。」  

 

  創不同(MaD)召集人黃英琦指,教育愈闊愈好,「因為現在需要的工種,不等於未來需要的工種。」本月尾,她將與9位年輕人團隊再辦創不同(MaD),號召上千人來此立村,擦出改變社會創新的火花。

 

康奈爾院長:以不同角度看世界

 

  今時今日,「環球創新指數」已成各國政府及業界必讀指標,但回溯10年前,指數創始人、康奈爾大學管理研究院長Soumitra Dutta教授說,「漫長時間孤身作戰。」因為沒有人明白他在做甚麼。也許這就是創新必經之路。

 

  其後指數被WIPO看中,奉為美國甚至全球指標,他當然如眾星拱月,許多政府官員上門討教,或釋疑,或查詢排名高低背後原因。他相信:「每一個人類都具備創新DNA,排名落後令人緊張,正好做檢討,找出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

 

3項觀察 剖析何謂創新

 

  他說傳統研究只向科技傾斜,但卻忽略了許多如錄像推廣、線上銷售、社交媒體平台等集體創意,及新興市場如中印非的社會創新模式。其實創新是甚麼?Dutta院長說:

 

  1. 創新不限領域:「創新就是以不同角度看世界。」它可以是一套美劇的表達創新,是法國美食的文化創新,是香港的金融創新,中國阿里巴巴的營運創新,又或賣座印度電影《美味情書》中,以單車送飯盒到辦公室的供應鏈創新。

 

  2. 創新(Innovation)不等於創意(Creativity):「沒有市場的創新就不是創新。」Dutta舉例:「你設計出一個App,只算是一項嘗試。除非將它變成生意,吸引很多追隨者,推動到社會轉變,才算是創新。」

 

  3. 創新不是周身刀,張張利:「個個國家都有難題,美國亦不例外。」故指數只是一個量度表現的方便之門,讓國家更易檢討政策,推行TQM(全面品質管理)提升表現。

 

教育質素 影響人才供應

 

  排名不是一切,但Dutta觀察到:「創新排名較高的國家,多數有具體創新政策,有優質教育及人才庫。因為創新需要自小養成習慣。」如:

 

  芬蘭最多人讀大學:Dutta說其實芬蘭學生待在教室的時最少,但他們在OECD(經合組織)排名最高。當地教育有3大特色:1. 所有教師都要持碩士學位,2. 課堂內容因人而異,3. 容許學生進度有快有慢。

 

  德國超前招聘:各國都是等人才唸完大學才揀蟀,惟獨德國是在人才入讀大學前已完成招聘,「故德國大學生會在大學讀3個月,就在企業工作3個月,行業創新力極強。」

 

  美國人才多元、兼擅研究:Dutta院長說:「中國或印度大學,往往只有當地學生。但美國廣吸美加、南非及亞洲學生。且重研究及企業聯繫,所以其創新力有良好根基。」不過他強調不需事事學美國,需去蕪存菁自創優勢。

 

 

MaD召集人黃英琦:教育愈闊愈好

 

MaD召集人黃英琦指,香港教育極需創新,改善現時弊病。她背後的GoodLab,正是培養創新的共享工作間。 

 

  Dutta院長說中國也想效法美國的博雅教育,MaD(創不同)2015召集人黃英琦正是出身美國著名博雅學院Pomona College,與陳智思同門。

 

  博雅教育有甚麼好?嶺大校長鄭國漢曾向記者表示:「正統的博雅教育包含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旨在發展多視覺思維,不同主流大學專攻一瓣。」

 

世界急速 只識過去焉知未來

 

  黃英琦也同意教育愈闊愈好:「教育是為一個人的未來鋪路,但無人能夠預知未來!80年代畢業生,怎能預知未來會有智能手機?90年代畢業生又怎預知有WhatsApp及Instagram等通訊及社交模式呢?」

 

  偏偏大人最愛以自己過去的成功,去建構教育內容,「這件事超錯!」她說去年看《經濟學人》,知道約莫20年之後,今日的工種逾半會被機械人取代。她心想世界變得那麼快:「上一代何德何能去教年輕人選哪科就是好,選哪科就是錯呢!我們肯定是問題中年,太主觀,以為自己過去成功,看將來也準。」但幾年前誰又知道何謂infographics,及以coding(編碼)進行數據可視化呢?有研究指這世代一生人起碼要轉行5、6次,80後醫生轉攻文化研究、人類學,投資銀行轉型做NGO或慈善者大有人在。黃英琦說上一代擰晒頭,只是他們不曉得世代變了。

 

  要教出創新的一代,她認為:「最緊要是讓年輕人學會自學,因為根本無人知道未來需要甚麼。其次是對自己、對社會、對地球有正確態度與承擔。」

 

反思中環價值 孕育創新論壇

 

  MaD源起,也是一次衰敗中的創新。09年中環價值觀被衝擊,連投行也裁員,大家方醒覺:原來做投行不是必然,變幻才是永恒。全球大崩盤後,大家開始反省:創業是否要賺到盡呢?營商是否可兼善環境,減低污染?

 

  那幾年間好多關於社會創新的論述,催促人反思:這個社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地球?本地青年活動及高峰會從來不缺,黃英琦搞MaD是想以創新聚談方式,啟發大家想多一點。

 

  本月30日MaD 2015開幕,召集1,300多位亞洲changemaker來參與互拋創新意念,與年輕人立村撞出新火花,黃英琦說她與9人大腦團隊旨在拋出很多創新主張:如:是否應減少消費主義?推行社區經濟(家家種植、城市農耕)?以不說教、非由上而下的方法,倡議充滿想像的策略,讓大家好似領了種子回家,以後想得更多、更遠。希望顛覆社會的不止是王維基等小貓一兩隻。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