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2013

張愛玲神話再現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我不是張迷,但四年前因工作關係,要籌備她的展覽,從張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處借來手稿書信,有幾天揹著她的遺物在街上走,竟莫名其妙的怕會遇到強盜。然後,隨著張的舊作陸續出土,到宋先生家看張的寶藏的人多了,有次發覺張愛玲本來已發黃的筆記簿變殘舊了,甚至在文件膠套驚見屬於張的原稿紙屑,看著覺得心痛,傳奇女作家的文物手稿都是傳世之物,我們渴望擁抱神話之餘,若不好好珍惜,便會令神話幻滅。

 

 

 

 書名:《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作者:夏志清/編註

出版:聯合文學

 

  所以,當知悉夏志清教授出版《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心裏著實歡喜。沒有人知道,假若 1961年夏志清在個人巨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沒有肯定張愛玲的文學地位,她的命運會不會改寫。但肯定的是,張愛玲生命中多的是貴人,除了生死之交宋淇和鄺文美夫婦外,還有比她才少半歲的「伯樂」夏志清,由60年代起他們鴻雁往來,相交30載,如今夏教授在92歲之齡,在太太王洞大力協助下,終完成一樁心事,造福後人。

 

  書中收入1963年以來兩人互通的135封信(其中118封由張愛玲寫),包括名片年卡和信札,還刊登了手稿,記錄兩人在工作、文學和生活上的聯繫,填補大眾對張在美國生活的空白,包括張愛玲請夏志清幫忙推荐往大學工作、申請資助和找出版社等,可惜大多的工作都不如意,甚至被解僱。此書在台灣出版,但在兩岸三地的文壇已引起討論,有關張愛玲和夏志清的關係;出版書信是否侵犯作家的隱私,張愛玲在美國晚年避蝨患,身心受苦,忙於搬家,叫人邊看她的娟好字體,邊想像她那些年的境況,為她感到唏噓無奈。

 

  書信好看,是因為文字注滿真情,作為文獻研究也好,滿足讀者個人八卦心理也好,書信文本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如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在「跋」中指,此書給讀者提供「想像資源」,對張愛玲多了思想和細味的空間。大眾聚焦在才女張愛玲身上,從中了解她中年至晚年在美國的境況,另一重思想資源來自夏志清在信末的「按語」。解讀張愛玲的書信,同時也了解到學貫中西的夏志清,也有生活的掙扎和無奈。按語中提到他有研究文學巨著的野心和興趣,但後期為了和太太照顧「知識不長」的女兒才沒法繼續,而他卻甘於這犧牲。

 

  出版此書,夏志清太太功不可沒,她替32封沒發表過的信編寫按語,當中令外界驚訝的是披露了夏志清的兩段情史,涉及兩位有名氣的舊情人──陳若曦和於梨華。王洞曾對媒體解釋說,有需要為夏的情事作些澄清,但若純為八卦的讀者來說,卻增添閱讀趣味。

 

  夏志清性格較熱情、主動,張愛玲有禮貌卻保持距離。張愛玲寫信,流露名門閏秀的矜持與氣質,她在開端與結尾,總款款問候夏志清,94年最後一封信提到夏志清和女兒愛吃的「西瓜、洋芋沙拉」。有時候,最牽動人心的往往是生活的細節。真正的神話,細水長流,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中暑高風險!即睇中暑迷思+預防措施!► 立即了解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