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015
《被討厭的勇氣》為何生活過得苦澀?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甚麼人一直無法改變?為甚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為甚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為甚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和哲學家對談 論幸福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裏單純了?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甚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甚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甚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阿德勒學說所啟迪的世界觀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甚麼樣子,而在於「你」是甚麼樣子。這句話來自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副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全書以一個年輕人古賀史健與一個哲學家岸見一郎的對話,通俗介紹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人生哲學。
話說1999年冬天,日本一位1973年出生、才二十多歲的年輕自由撰稿人古賀史健,在一間書店看到了哲學家岸見一郎寫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他以淺顯易懂的用詞,說明了一些深不可測、而且徹底顛覆社會常識的思想。對古賀史健是一大衝擊。阿德勒是誰?為甚麼自己竟然不知道他的存在?
古賀史健四處蒐購與阿德勒相關的書籍,開始沉迷其中。但是他發現了一件事。他所探求的不單單只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一郎這位哲學家去蕪存菁後的「岸見阿徳勒學說」。岸見一郎所介紹的阿德勒心理學,讓古賀史健了解到阿德勒所研究的不只限於臨床心理學,他還是一位思想家與哲學家。例如:「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之為『個人』。」阿德勒心理學還挑明了「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上的煩惱」、「我們由這一瞬間開始就能改變,而且可以變得幸福」、「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於勇氣」,讓古賀史健這個苦惱困惑的年輕人有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但古賀史健身邊幾乎沒有人知道阿德勒心理學。於是他希望自己「有機會可以和岸見一郎共同出版一本阿德勒心理學的代表作」。但直至十年後,到2010年3月,他才見到岸見一郎。岸見表示:「蘇格拉底的思想是由柏拉圖所記述留存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而古賀史健則毫不猶豫答覆:「那麼,就由我來擔任岸見老師的柏拉圖。」由此,產生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為了別人,失去自己?
這本書有一段話:「難道我們為了別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
台灣一位作家黃士鈞讀了之後驚嘆:真是立體極了的描述!我們常常一不小心走了這個流程:因為怕別人不喜歡我,因而擔心焦慮,於是越活越差越不喜歡自己。如果我們想走去相反的那個方向,就可以想像自己,像是書中說的:「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與其終日擔心受怕自己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不如,一步一腳印,每天清晨一起床,就好好的問自己:生命的這個時刻,我最想創造的,是甚麼?問了,然後就去創造一分一秒的美好!
這麼一來,即使是看似長遠的上坡路,即使會揮汗吃力,但是,美好的這個時刻,生命槓桿的施力點,正正的,真實的,落在自己的手裏、腳底。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裏走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出生於維也納,1937年去世,是一位醫生、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由 究竟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