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13
天價藝術品是怎樣煉成的?
收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動機,正常來說離不開這三種:一、真心喜愛,據為己有;二、炫富;三、投資或投機。
一些泥土,一些油彩,一些合金或一些墨和水,經過匠師或畫家們的藝術加工之後,一些死物便被注入了新生命,承載了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這些藝術品以不同的型態出現,為這個醜陋的世界增添一份美感。
一件藝術品如何釐定市場價值呢?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罕有程度、完美程度和名氣都是重要指標。一塊石頭或一塊玉,沒有經過雕刻家的藝術加工,它只是一塊石頭或一塊玉, 經過雕刻家將它們的面貌改變之後,一件死物就會充滿內涵,擁有自己的新生命,由此而成為一件藝術品。
以一件宋代汝窰天青釉葵花洗為例,它的歷史價值(距今約一千年)、藝術價值(精緻)、罕有程度(全世界的汝窰器不超過一百件)、完美程度(全美)、名氣,亦即是它的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宋宮廷所用,由1930s-1970s由艾弗瑞 克拉克夫人所藏,1937年開始不下十多次出現於展覽、展覽目錄和書刋,後由日本古董商「龍泉堂」經手於1976年賣給一位日本私人收藏家,經過差不多40年,直至2012年才再在市場出現)。此「洗」名氣之大,當然令到全世界的宋瓷收藏家矚目,更令到有財力的收藏家蠢蠢欲動。
宋代汝窰天青釉葵花洗
蘇富比將這件直徑13.5 cm的稀世之寶估值為港幣60,000,000-80,000,000,它的最終市場價格一億二千多萬是由多於一個有份投標(bid)的人士和最後出價的投標者(bidder)决定。換言之,蘇富比只提供一個參考價,並不能決定它的最終價格。
因此,藝術品市場主要是一個「買家市場」(buyer market)。真正買家願意付出而藉以成功購入的價錢就是該藝術品的市場價值。
以上是針對拍賣市場而言。私人買賣的市場又是如何釐定一件藝術品、文物的價錢?
第一,我認為主要是看「人求貨」還是「貨求人」。當「人求貨」的情況出現,亦即是大量收藏家、行家和投資者追求同一類貨色,價格當然被扯高;反之,如貨品乏人問津,亦即是不受收藏家、行家和投資者歡迎,該類貨色的價錢只會跌,不會升。「人求貨」其中之一最佳例子是張大千、齊白石、林風眠和吳冠中的畫作。最近十多二十年,幾位畫壇大師的作品價格,只升不跌。
第二個因素,是看藝術品的精緻和稀有程度。精緻和稀有的藝術品的市場價格長期高企。雖然有一些精緻和稀有的藝術品最近十年八年受到市場冷落,但它們的價格不由買家左右,而是由識貨的古董商控制。最近十多年,古玉市場受到一級仿製品衝擊,幾乎全線崩潰。一般收藏家以為是執便宜貨的好時機,但惜貨如金的古董商,除了不會割價求售,還不斷提價。他們的信念是市場充斥著大量一級仿製品,真品百中無一,不善價而沽,更待何時?
或有讀者會問:「你不是說藝術品市場主要是一個『買家市場』」嗎?我的答覆是: 藝術品的價格並不會受到簡單的「供求關係」所影響,在特殊情況下,價格並不由買家主導,而是出現一個賣家與買家角力的情況。
藝術品無疑是奢侈品,但與其他奢侈品最主要的不同,是它們的供應沒有保證,而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亦沒有代替品。在這種情況下,賣家(古董商)就可以如俗語所說「吊高嚟賣」。藝術品與其他奢侈品第二樣不同的地方是它們通常是愈放愈值錢,不像其他奢侈品會受到折舊、款式過時等等因素而影響價格。
Rothko’s 《White Center》
天價藝術品的出現,除了他們本身的藝術價值(artistic value)、藝術家的名氣,還有藝術品本身的名氣。名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藝術家本身的名氣,另一種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品的「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譬如說,某名畫曾經是某世界級名人的藏品,當它再在市場出現時,必然會引起哄動,從而將價格搶高。近代抽象畫家Mark Rothko 的《White Center》, 是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於1960以低於美金一萬元購入,經過半世紀,此幅被收藏界稱為「Rockefeller Rothko」的《White Center》於2007年在紐約蘇冨比以72,840,000美元拍出。「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大大地為一件藝術品添加市場價值,從此一作品可見一斑。
第三個因素是拍賣行一流的推廣活動。一件天價藝術品的宣傳、推廣活動包括撰寫藝術評論、製作精美的目錄、策劃一級的預展、拍賣場地等等;但不可忽略的一環,就是拍賣官控制拍賣現場競投氣氛的一流技巧。這亦可解釋到天價藝術品絕大部分都是在拍賣會成交的原因。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