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9
中環金融圈大血洗
香港金融圈正面臨大洗牌,筆者日前與報界朋友討論,論點被重點關注。繼早前某法資金融機構裁減香港及新加坡亞洲證券研究團隊後,近日其研究部門已經正式關門。另外,該法資金融機構亦與本地簽署合作協議,將亞洲證券研究部外判予該本地機構。此外,另一中資收購回來的原屬外資金融旗艦亦傳爆發離職潮,參考報告報道,今年2月開始,該公司主席、行政總裁、首席運營官等多名高級管理層相繼辭職,並有超過50名員工跟隨。
上周日,某德資金融機構公布大規模重組方案,預計至2022年全球範圍內將裁減1.8萬名員工,並關閉股票交易業務。作為該德資金融機構旗下證券銷售和交易業務的重心,香港地區自然首當其衝。有消息指周一開始已有香港員工陸續收到離職通知,上班時已發現電腦系統無法登陸,甚至要即時被撤走人。
此前,早有市場消息指,為了節省每年約1億元的租金,該德資金融機構曾考慮棄租商業核心地帶的三層寫字樓,地產代理甚至已開始為該辦公室尋找新租客。不過當時該德資企業表示會繼續租用環球貿易廣場。
近年來香港的券商業務越來越不好做,券商業務在香港已經經歷過長時間的發展,但回歸以後中資券商崛起的趨勢很明顯。以往選擇大盤基金的投資者,現在有可能轉向中資券商,對於一些定位不清晰的券商來說,就會有壓力。
另有同業指出,競爭一直都有,但券商生意難做其實與市場環境有關,若環境好,則不用擔心沒有生意,在目前的資本市場氣氛來看,金融機構要想辦法節省成本,若不是裁減人手就要從其他方面節省開支。
現時很多散戶會選擇用電腦操盤,哪一家便宜就用哪一家,券商其實就相當於一個交易系統。對券商研究部門來說,預測準不準非常重要,若他們的研究結果不是100%準確,那他們存在的目的是甚麼呢?因此外判研究業務的做法可以理解。使用網絡系統買賣證券的用戶比例一直增加,特別是中資券商進入香港後,券商傳統的靠佣金賺錢的模式受到打擊,因此在產品、資產管理、上市業務等多方面都要同時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監管越趨嚴格,違規事件增多,如此前針對持牌金融機構缺失的罰款等事件,都會增加成本,監管成本問題絕對不能忽略。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