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2012
拍攝野生動物之竅門
陳一年
陳一年
綽號「一哥」;筆名「華年」、「卓樺夫」。
生於香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大學修學期間,已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便成為「影畫雙棲」的人。
早年曾任美術設計師和職業畫家,兼任多種刊物的美術編輯、攝影師。1985年起加入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歷任記者、編輯等職,現任副總編輯。長期參與《中國旅遊》畫報的採編工作,曾擔任《華夏人文地理》雜誌的編輯統籌,現在主要負責各種人文主題的攝影畫冊、文化旅遊系列書籍的編輯工作。
陳一年的攝影領域相當廣泛,擅長於人文專題的報導攝影,也傾情於自然風光攝影,其作品既注重自然、真實,又富有形式美感,其藝術風格顯見美術功底。大量攝影作品和文章發表在各種雜誌、書籍、畫冊上;經常舉辦旅遊、攝影講座, 並為電台主講旅遊、文化專題節目。一哥教攝影
野生動物攝影是特別吸引人的一種攝影門類,大抵是因為動物種類繁多,形象豐富,所在環境也千變萬化,拍攝的過程常有奇遇,所以充滿了樂趣。
《夕陽下的攝影者》。攝影者在肯尼亞納庫魯湖畔拍攝火烈鳥。APS-C畫幅DSLR相機,16~35mm鏡頭;ISO 400,1/250秒,11光圈。
《納庫魯湖的紅雲》。火烈鳥在傍晚時群聚在一起,與納庫魯湖構成一幅圖畫。全畫幅DSLR相機,24~105mm鏡頭;ISO 400,1/250秒,13光圈。
《朝暉》。攝於納庫魯湖。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800,1/400秒,9光圈。
當然,做專門追蹤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其實是很辛苦的,不是一般人幹得來。我這裏講的只是到動物密集的環境裏進行「快樂攝影」,比如去鳥雀棲息地去拍候鳥,特別是去東非大草原那類遍地飛禽走獸的「野生動物天堂」去「獵影」。
拍攝動物的器材
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器材,主要選用可連續、大量拍攝的照相機和超長焦鏡頭。我們一家四口的「東非獵影」旅程,各自帶了不同的器材:
本人:全畫幅DSLR相機和APS-C畫幅DSLR相機各一,16~35mm、28~300mm、150~500mm鏡頭及1.4×增距鏡; 24×65mm寬幅菲林相機及30mm、45mm、90mm共3支鏡頭。雖然「遠近通殺」,但變焦鏡頭的超長焦影像質素不夠理想,使我非常後悔。
女兒:DSLR全畫幅相和APS-C畫幅DSLR相機各一,24~105mm、70~200mm鏡頭及1.4×、2×增距鏡。我的鏡頭她想用就用,因此拍攝效果和我差不多。
兒子:傻瓜CD相機,內置折算相當於35~460mm的鏡頭。懶人專用,質素有限;勝在用起來很輕鬆,鏡頭長端竟也算是「超級大炮」。
太座:135菲林傻瓜相機,內置35mm鏡頭。守舊的「賢妻良母」專用,拍攝一家人的旅遊相足矣。
《飛奔》。這是我的女兒用追隨攝影法拍攝的角馬作品,極富動感;空中的一隻飛鳥如與之競賽。用APS-C相機及28~300 mm鏡頭拍攝,自動曝光。
拍照結果各自精彩,我只遺憾沒有帶定焦的超長鏡頭。反觀其他團友,個個都是超級獵手,必以400mm以上的定焦鏡頭為主力武器,最長的為800mm。實踐證明,他們拍得比我們精緻,簡直纖毫畢現;我們則發揮了變焦鏡頭的靈活性,抓到的機會更多。年輕的陳家子女眼光別有異趣,令老爸我自愧不如。
《早餐》。紅鶴覓食的體態有點滑稽,好像五線譜上的一個個音符,顯出抽象化的意趣。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400,1/500秒,16光圈。
《爭鬥》。攝於馬賽馬拉草原。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400,1/250秒,16光圈。
《晚霞》。攝於馬賽馬拉草原,這裏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美麗的朝陽和晚霞。全畫幅DSLR相機,24~105 mm鏡頭;ISO 400,1/160秒,13光圈。
《高瞻遠矚》。攝於馬賽馬拉草原,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我利用藍天白雲襯托剪影式的長頸鹿,使長頸顯得更凸出。APS-C畫幅DSLR相機,24~105 mm鏡頭;ISO 100,1/160秒,16光圈。
《紳士之風》。攝於納庫魯湖畔。長頸鹿像道貌岸然的紳士,舉止溫文而雅。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800,1/250秒,6.3光圈。
《母子情深》。黃昏時拍攝。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在東非草原上經常可以看到拉家帶口的象群。全畫幅DSLR相機,28~300 mm鏡頭;ISO 800,1/125秒,6.3光圈。
用超長焦鏡頭極易震動,一定要設法穩定鏡頭;而動物是動的,如果用三腳架,鏡頭太固定則追不上動物。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豆袋」來承托相機。豆袋可以自製:A4大小的布袋,內裝豆類 (在超市買紅豆、黑豆或黃豆均可,你喜歡吃哪種豆子就買哪種,用完後還可以煮來吃)。拍攝時,將豆袋擱在開篷攝影車的圍欄邊上,墊著鏡頭,便「十拿九穩」,而且又能轉動自如。
三腳架也必須備有。如果在湖邊濕地,必須車下站在地上拍攝,是不能用豆袋的。
怎樣尋找目標和拍攝
拍攝野生動物幾乎全靠眼明手快:眼明才能發現目標;手快才拍得到。
《溫馨》。獵豹在休息時收斂了捕獵者的野性,表現出溫馨的一面。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200,1/400秒,9光圈。
《弱肉強食》。傍晚時分,一頭豹子把捕獲的斑馬拖上樹,然後大快朵頤。這怵目驚心的一幕,我用APS-C相機加500mm鏡頭(折算135畫幅約為800mm)剛好拍攝到。APS-C畫幅DSLR相機,150~500 mm鏡頭;ISO 1600,1/60秒,9光圈。
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和與之接壤的坦桑尼亞塞倫蓋蒂野生動物保護區連接成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裏的食草動物觸目皆是,大象喜歡在水域附近活動,長頸鹿常在刺樹樹林。攝影者其實最想拍攝相對稀少的食肉猛獸。尋找猛獸要懂一點知識。食肉動物喜歡早晨或傍晚較涼快的時候捕獵,如果遇上就是攝影者的大好運氣。早晨6時半到9時,下午4時半至6時半是拍攝猛獸的最佳時間。司機會帶你到常有猛獸出沒的地方。獅子喜群居於灌木草叢;獵豹多在較少草的高地,喜歡登高遠眺。最難拍攝的是上樹的金錢豹,牠們獨來獨往,捉到獵物會躲起來獨食,我遇上一次,用800mm鏡頭方能拍到。APS-C畫幅DSLR在此時能發揮「加長」鏡頭的作用。
還要知道一點「痕跡學」。
《同聲一吼》。傍晚,獅子兩母子一起張大口,相映成趣。全畫幅DSLR相機,28~300 mm鏡頭;ISO 400,1/125秒,8光圈。
《擦身而過》。我們在氣球下來,剛上車,獅子就在戰車旁走過,我用追隨攝影拍了下來。全畫幅DSLR相機,28~300 mm鏡頭;ISO 200,1/250秒,8光圈。
《戰車上的獵影者》。世界各地的動物攝影師湧到馬拉河畔,等待扣人心弦的「天國之渡」。
《集結》。在馬拉河邊集結的角馬和斑馬,揚起滾滾塵霧。全畫幅DSLR相機,28~300mm鏡頭;ISO 200,1/250秒,11光圈。
《強渡馬拉河》。角馬渡過馬拉河的時候一定是大軍團統一行動的,一派「壯士去兮不復還」的氣概,這樣才能戰勝激流和鰐魚的襲擊。全畫幅DSLR相機,28~300mm鏡頭;ISO 200,1/250秒,8光圈。
猛獸出沒的地方,附近一定有大群的瞪羚或角馬;草叢如果有大片被壓平,表明獅群曾在此休息;如發現半空中有大群禿鷲盤旋,附近就可能有猛獸;如果看見很多攝影車向一個地方聚集,那裏就可能有值得一看的野獸。
拍攝奔跑的野生動物,經常可以使用追隨拍攝法,使畫面生動活潑。追隨拍攝時,宜採取連續自動對焦模式,並且連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