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012
上海製造業的華麗轉身
近些年,國內外傳媒熱衷在上海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建設上聚焦,上海的工業則成了新聞中「被遺望的角落」。最近公布的《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喚醒人們:上海製造業正走出一條蝶變新路,初步實現「上海製造」到「上海智造」的華麗轉身。
《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上海在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車上的產值規模要翻一番,總產值要超過10700億元人民幣,要佔上海同期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5%。至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比2010年再翻番。
回顧改革開放逾三十年,上海巿區建設大興土木,一座座煙囪轟然倒下,一間間工廠悄然消失,但是上海吸取了昔日紐約、倫敦、東京發展第三產業時「去工業化」的教訓,讓先進製造業在上海廣闊的郊區「安營扎寨」,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H型走廊(High Technology,高科技之意)」,包括嘉定、松江、奉賢、金山等沿邊產業軸,寶山、長興島、金橋、張江、臨港等沿海產業軸,以及閔行、漕河涇等中部產業帶,並初步形成中國「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微電子產業、軟體產業(出口)、生物產業和民用航太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民用航空等領域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在發展第三產業時,上海沒有出現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是值得慶賀的。
長期以來,上海是中國首屆一指的工業基地,「上海製造」的輕紡工業和日用品不僅全國流通,甚至風行全球,但是很多產品沒有自主品牌、沒有自主設計、沒有核心技術,有的產品僅靠代工生產來賺取微薄的利潤,儘管付出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沉重代價,仍然成為廉價產品的代名詞。
在「前」有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阻擋;「後」有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地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追擊,上海產品與對手爭巿場,必須從比拼數量、規模、質量、價格,轉變為比拼技術、設計和科技含量,實現「上海製造」至「上海智造」的升華。請看今日閔行,上海軌道交通設備發展有限公司製造的出口阿根廷的地鐵項目正陸續完成製造、調試,將按期交付,首次進入南美市場。在長興島,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船塢裏已完成一座長1310米、重7800噸的鋼橋,6月將交付的挪威,成為首次打入北歐市場的鋼結構產品。近年,上海高技術產業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率近30%,2010年完成總產值6958億元,12年來年均增長率超過22%,約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4。
《規劃》還展望2015年,上海將培育產值超100億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龍頭企業10家,上市企業50家,產值超1億元、具有創新活力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骨幹企業1000家。屆時,上海的先進製造業將真正實現「上海製造」到「上海智造」的鳳凰涅槃。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