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15
閱讀真諦非「趁墟」
書展揭幕,參展商數目破歷屆紀錄,展覽也有更多噱頭,如多個主題展覽及文化名人手稿等,料入場人數將創新高。不過,以上其實都是展銷資訊,港人不要以為書展已照顧到推動閱讀風氣的目標。
推動本地閱讀風氣,不能單靠一次書展的銷售來作指標。
今年書展參展商逾580家,其中加拿大、澳洲及印度展商更是首次參與,意味著香港書展邁向國際化,而其他展覽亮點,包括只有半根拇指大小的故事書、武俠小說家金庸和著名填詞人黃霑的手稿,以至林夕教填詞等,都能進一步吸引市民入場,加上有再次進場免費優惠,入場人次勢必連續兩年,再破百萬。
昨早有大批市民在書展會場外輪候入場,而灣仔港鐵站亦早有準備,分流人潮。書展場面如此「墟冚」已是近年常態,作為一項商品展銷會的推廣,這無疑是成功的:多人參與、展商賺錢,主辦展覽的機構量化指標又滿意,皆大歡喜,但書展能否真正推動本地的閱讀風氣,就不能單靠這些銷售及市務指標量度出來。直接一點講,港人不應憑這類數據就「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愛閱讀,也有多看書。
今時書展好比過去農村社會的「墟期」,大部分人其實都以「趁墟」、「去就潮,唔去就out」的心態看待這項「城中盛事」,只視此為文化icon。若再細看往年的熱賣書種,原來竟是教科書和「模」寫真集!今年或有其他寫真集,加上政治議題書,書展的話題絕不欠缺,但在推動讀書風氣上,大家似乎都迷失了。
「去了書展等如看了書;買了書等如看了書」可能是部分入場人士的思想誤區,大家不如問一問自己:過去一年買過多少本書、看了多少本書、從書中有甚麼得著;或問問自己:除教科書、補充練習以外,買過多少書予下一代?甚至想想:上次去圖書館是多久以前的事?又為自己、為下一代借過幾本書?
多閱讀有助提升語文能力,若從功利角度去考量,今屆文憑試兩科語文只有約半學生考獲第3級或以上成績,而第2級就約八成,但仍有兩成是第1級。取得第5級或以上成績,英文科僅8.8%,不足一成,中文科更只得7.5%,如果學生閱讀有成效,相信語文成績會大有進步。
香港閱讀風氣在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中最為薄弱,大家不應再以書展的「墟冚」情況、展銷成績等自欺欺人,也不應單以借書數量來作閱讀指標,反而應深入體會書中給予各位的廣闊世界。今天世代,書雖然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但它仍是極為重要的智慧泉源。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