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15
失意聯招者 更需雪中送炭
大學聯招(JUPAS)昨公布結果,約六萬名文憑試考生中,約2.5萬人取得升讀大學的基本資格,當社會都傾向關注這批取得入學資格的考生時,可有想過,另外逾一半的考生(約3.5萬人)升學或就業有沒有著落?
對未能入讀大學的學生,社會提供更多支持。
若細看一下,在取得資格的2.5萬人中,只有約2.1萬人獲取錄入讀政府資助的大學、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學位,以及自資學位,升學算是有着落,其中獲資助讀大學學位課程者僅約1.76萬人(約1.5萬人獲首三志願課程取錄),可知升學沒有着落的高達四萬人,約佔考生三分之二,而社會卻傾向照顧那三分一已有著落的、成績較佳者,例如他們被心儀學系取錄的滿意率、自資課程學費是否偏高等,便令人有點「只懂錦上添花,不識雪中送炭」的感覺。
首屆文憑試於2012年舉行,是12年免費教育效能(學業成績)的評核工具,大部分考生以四個核心科目(中英數通識)及兩、三個選修科目成績報考大學,成績以1-5級標示,5級中表現較佳者以「5*」標示,最佳者則以「5**」標示。
有別於過去以英文字母標示成績的方法,有人指這種採用水平參照模式的標示,更可用以描述考生的能力,不過,文憑試作為大學入學資格的甄別方法,仍與任何考評制度一樣,製造了不少失望或失敗者,社會應該要問:為甚麼在有共識繼續升學的社會,今天仍有三分二考生未達標?那是「3322」或以上成績這個大學門檻定得太高、考評方法和制度有待改善,還是12年的免費教育根本就出了問題?
以成績論,這群考生「不成材」(經潤飾後的形容是「成績較不理想,未達入大學標準」),但12年來,他們到底接受了怎樣的教育?日後他們在這個重視知識的社會,又可否發揮自學潛能,從而作出貢獻?退一步想,他們又如何謀生?
雖然專業教育學院,甚至商業機構如私營醫院等,都有其他課程可供選擇,但政府又可以為他們提供甚麼更適切的出路?
文憑試成績未如理想,被高等教育學府拒諸門外,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都不是個小打擊,甚至是人生的一大挫折。
教育(包括考評制度)確出了問題,現行的教育並不能真正肯定這群人曾作出的努力,並予以鼓勵,而社會卻傾向討論自資課程學費太貴或大學收了幾多個尖子!
12年免費教育成效不彰相信與不少中小學教不得其法,導致教學效能不理想有關。其實,教育工作者如能經常自我反省、檢視教學成效,真正激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興趣而不是打擊甚至消滅之,我們相信,即使學生今次失意於文憑試,也不會放棄終身學習,以迎接知識型社會的挑戰。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