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2016
追求知識 閱讀無界限
有調查發現港人每天看實體書的時間減少,遂指港人閱讀習慣改變,值得關注。其實,若港人對資訊及知識的渴求仍一樣殷切,甚至比以前更大,大家就不必在乎知識是透過甚麼媒介,例如文字、影像、聲音;或甚麼載體,例如報章、實體書、電子平台等來傳遞及攫取。
每年書展確有不少人買書,但真正買了閱讀的人,又有多少?
這項關於「港人閱讀習慣」的調查,由教協及一個出版協會進行。調查在上月訪問了583人,發現7成受訪者(約400人)在教科書以外,每天閱讀實體書少於1小時,逾6成(約350人)則每天花1至5個小時上網。調查結果顯示的閱讀趨勢,與大部分人的印象脗合。
自從有互聯網、社交媒體以來,電子資訊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很大,除了大眾傳播媒介以外,千百年來,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也備受考驗。兩岸三地中,香港的課外閱讀風氣一直最為薄弱,無論每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如何旺丁,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不過,我們卻不認為今天港人「看」少了資訊,即使那些資訊可能會被人指為「無關痛癢」、「八卦」、「不正經」,但這些資訊(包括影像)都會增進了瀏覽者的知識,哪怕是一些生活點滴或片段,總會豐富了瀏覽者的常識。
調查中分別有8成人及6成人都認為,看網上新聞及貼文都是閱讀,這觀念有其道理,因為它們都是以文字為媒介來傳達資訊。既然電子媒介成功吸引着觀眾或讀者的眼球是事實,針對透過閱讀文字(包括實體書及電子平台)獲取資訊及知識這情況,學校是否更需要與時並進,指導學生閱讀得更有效率和成效,例如善用速讀、速記、撮要、筆記等技巧?同時,也要提醒學生要對網上資訊及知識更加抱懷疑的態度。
若以少了閱讀時間,甚至少了閱讀實體書的時間來評估港人對追求知識的態度,並不全面。當然,開卷有益,閱讀實體書一定有其好處,但面對今時港人閱讀的實際情況,順應趨勢,鼓勵閱讀,鼓勵追求知識,才是實事求是的積極做法。
有人指網上資訊零碎而割裂,不及實體書所傳遞的知識來得完整而有系統。其實,實體書的讀者中,只看一、兩個章節,甚至一、兩段,一、兩句文字的亦大有人在,只要有益,又何必拘泥他看了多少?而且看也總比不看好。實體書的確不便攜帶。以前,不少人往往要帶全本指南去旅行,有人更會忍痛撕了相關篇幅,放進行李篋內;現在,大家只帶部手機去旅行便已足夠,最多也只會為相關資料拍照作參考。
擁抱轉變,知識的媒介和載體都在演進,但擷取知識的技能暫仍未變,這正是我們希望學校要跟上時代的地方,否則,以看實體書時間多少去評論港人的閱讀習慣,與叫人要攬着竹簡來求知識沒有分別。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