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7
積極吸專才 抗人口老化
人口老化危機逼在眉睫,社會其實已沒有太多時間研議解決方案。但仍有本地智庫建議以獎勵生育,甚至重新考慮「雙非」的人口政策來解決老齡化的問題,這類重量不重質的消極建議,並未對症下藥。
以金錢獎勵生育或提倡「雙非」(即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居民)下一代來使整體人口年輕化,只是綫性地從「量」方面解決問題,卻未從社會其他配套及公共資源,甚至「量」會造成的社會難題去仔細考量,而在人口質素方面,就更思慮不周。
與其消極而被動去看人口老化會帶來多少負擔,不如用較積極而主動(proactive)的態度應對。問一個簡單問題︰未來20年的香港,主要是世界的消費者(consumers)還是生產者(producers)聚居的城市?以上兩種人可簡單以「有沒有生產力」來區分。
既然20年後,香港有三分一人口達65歲或以上,而且愈來愈長壽,退休期可長達20至30年,不難想像這群沒有生產力的「消費者」會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壓力,而今後香港就需要「生產者」去供養這群「消費者」。
「生產者」不單是傳統工商業的勞工,還包括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s),較重要的,還是那些可以創造就業的企業家。假如微軟、谷歌等跨國企業願意在港成立地區總部,而它們賣的,都是輸往全世界的服務,相信大部分港人都會歡迎。其實,無論任何背景的企業,只要可為港人提供到優質的就業機會,其盈利又可透過利得稅收,支持長者過樸素的退休生活的話,即使稅入不太多,長者都得以頤養天年。
香港已連續23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繼續維持良好營商環境、自由開放貿易、低稅率等必能吸引境外不同行業的公司進駐,帶動港經濟活力。
與吸引境外公司一樣,政府要吸納年輕而優質的專才移民,以進一步紓緩人口老化的危機。因為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有太多影響着優質人口發展的因素,「準生產者」隨時會變成一個個「啃老族」。
美國之所以強大,與其移民政策有很大關係;中國春秋時,齊國用管仲建議付3倍工錢的代價,吸引其他地方的優秀工匠來效力;戰國時,李斯也勸諫過秦王要容納不同國籍的人才,可見古今中外,道理相同。與其要自小培育本地人才,還不如今天就積極吸納「即食麵」式的專才和外企,以解港人口老化的燃眉之急。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