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2017
選賢不是押注
特首選舉,林鄭月娥當選下任行政長官,未來5年,領導香港。塵埃落定,今時再談誰勝誰負已意義不大,反而有些選委和立法會選舉的選民「逢中必反」的心態,是否真正有利香港,就更值得大家反思。其實,誰人當選特首,都要面對今時香港政、經、民生等造成深層次矛盾,而執行力較強的特首,才可具體應付難題,帶領港人創更好明天。
行政長官現仍由千多名選委投票產生,香港既然未有普選,選委就好應以自己智慧,選出能夠真正為香港做到實事的特首,而不是選一個只是空談虛無縹緲的政治理想或願景,而沒有可行政策,甚至沒有足夠能力的人。有泛民選委聲稱會根據「民意」投票。民意固然重要,但若當選者能力不逮,上任後亦難免要「食白果」。
選舉前夕,各陣營在各媒體上打輿論戰。有人就在網上指曾俊華是台灣「蔡英文2.0」,認為他競選時民望高,並不等於上任後管治能力高。
這名聲稱曾經為曾俊華撰稿的人認為,曾任財政司司長近10年,有份令樓價急升,製造社會矛盾;曾又抱「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雖然以上可能都是政治抨擊,但是否屬實,港人心裏有數。若以上人士真曾經與曾俊華合作,他也應對曾為人頗為了解,若他憑空杜撰,曾俊華就好應澄清,而不應至今仍默認。無論如何,若有人把「不思進取」的頹廢主義化妝成「與民休息」,這做法符合強鄰環伺的競爭現實嗎?
為何有選委會票選曾俊華?原因有二,表面和真正的原因各一。
表面上,曾俊華聲稱可以團結港人,修補社會撕裂。其實,一隻手掌打不響,「撕裂」並非單方面,也不由政府操控。有些人只看到曾較有可能「團結」到非建制派,卻看不到他也會「撕裂」建制派及其支持者。當然,部分領導人因對管治團隊要求不高,自然更受人歡迎,這未嘗不是「團結」人心的最佳手段,但如此沒效益的管治,又豈是香港之福?作為財司近10年,曾太保守,難怪近年香港在發展上輸於深圳、新加坡。
其實,「造王」才是那些選委故意不看能力而投票的真正原因—只想特首對他們言聽計從,使投票變成投「注」,失了選賢的大旨。不少政客、選委死抱著「凡是中央贊成,我便反對」的思維,一味搞局,而不從香港利益出發,未來5年,若香港的經濟發展繼續落後於深圳,追本溯源,今天部分選委及立法會議員,不為港人利益代言而只為一小撮人或自己的私見著眼,最應受人唾罵。如果他們可以制約一下自己小小私見,以顧全香港長遠發展,造就香港更大的利益,才最功德無量。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