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17
學政治智慧 推可行之策
曾任鄉議局主席長達35年的前立法會議員劉皇發(發叔)離世,他在香港政壇及社會「發」展所能「發」揮的作用也隨之消逝,各方政治力量和與新界拓展有關的計劃能否再像過往般較易妥協和開展,值得關注。
自1842年香港被殖民地統治以來,港英政府便與一些「社會賢達」合作,推動一些有利於管治,或會有益於社會民生的政策或措施,「以華制華」是當時的管治策略,「社會賢達」如伍廷芳、何啟等,都是具代表性的人物,甚至歐亞混血兒何東家族也以華人家族自居,在政治上發揮其影響力。
早期香港總督與統治階層及本地名門望族的園遊會,更不會在督憲府(即今禮賓府)舉行而移師到何東府邸,可見當年何東家族在英國管治下如何備受重視。同時,港英政府「以華制華」的管治方針也透過創立香港大學這所英國位於遠東的「帝國大學」(Imperial University)來培育華人「精英」,務求更有效地管治香港。
多年來,港英政府其實從未正視過新界原居民的權益問題,與「新界人」溝通,同樣是用「以華制華」的思維—以鄉議局,輔以政府當年為新界事務特設的「理民府」,促進與「新界人」的溝通、配合,甚至合作。回歸前,「發叔」曾替新界原居民成功爭取到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基本法》第40條保障,令歷史遺留下來的新界人權益,在回歸後得以承襲下來。但正因如此,過去港英政府為要箝制新界人權益膨脹而使用的土地利用政策,反而諷刺地窒礙了今時土地的運用。
眾所周知,港英政府實行高地價政策,讓賣地可帶來龐大收益,而土地,如農地則要限制用途,但回歸後,土地短缺,港人住屋問題日漸嚴峻,若農地可放寬建屋,而同時又照顧到原居民的權益,便值得政府仔細探討。若「發叔」健在,相信他會為香港的土地、房屋供應出一分力,提出較易接受和妥協的方案。
「發叔」過去幾十年來為新界原居民,包括遠的像屯門老鼠洲居民,近的如菜園村村民曾所做的貢獻,都可見到他願意聆聽,處事圓滑的一面,縱使他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會受到批評,但他絕不會像某些政客般,一味以為權益是可透過「嗌交」來爭取到,他們又不願妥協,犧牲少許個人利益,成全大眾。當然,社會也不能夠以為,大眾權益絕對可凌駕於小眾利益之上。總之,妥協及平衡,這種「發叔」曾示範的政治技巧,還須從政者多多學習。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