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8/2017
做好教育及配套 從源頭減廢
政府正在研究垃圾按量徵費計劃,最快會於2019年實施。近幾個月來,有環保團體就在一幢工商業大廈試行廢物徵費及回收計劃,並認為有效。不過,若要在本港全面推行垃圾徵費,包括工商機構及住宅,政府必須思慮周詳,才收到預期成效。
環保團體綠領行動在今年4月在一工商業大廈試行以上計劃,大廈逾300租戶用專用袋紀錄垃圾用量,再由綠領行動按量向租戶派發模擬帳單。
行動結果發現大廈整體垃圾量減10%,而回收廢物總量則升了約三分一。因此,環保團體就有這結論︰垃圾按量徵費可行而有效,只要政府加強回收的配套工作便可。
這個試驗計劃無疑是令人鼓舞的,也有助提升工商企業的減廢意識,但若以此就斷定「垃圾按量收費」計劃有效,未免就粗疏了一點。工商業大廈的垃圾或廢物多以沒有廚餘、食物殘渣等的「乾垃圾」為主,故容易被分類,而且多有回收價值,包括膠袋、氣泡紙,甚至紙皮、電器等較潔淨的廢物。
樂觀地看,日後即使徵費,各工商業機構垃圾分類工作的確會如預期做得好,但悲觀地看,又會否有人因要少付垃圾費,而胡亂把廢物混在回收箱便算?可別忘記,今次環保團體是增設了17款不同類別的回收箱才有此效果,莫說未必所有工商業大廈都能有空間增設回收箱,機構租戶如何準確分類也屬疑問。
政府構想中的垃圾徵費計劃,是全面擴展至住宅用戶的,那便需要考慮以食物殘渣、廚餘等有機物為主的家居「濕垃圾」。
「濕垃圾」混在固體廢物,如膠袋、塑料製品等之中,對堆填區便造成龐大壓力。
筆者已屢次在本欄提出,政府要大力鼓勵、推動市民,尤其是超市、商販,使用可分解膠袋,以改善現時使用購物袋的情況,因為市民少用了購物袋,不代表少用了即棄的環保袋,少用了不可分解的垃圾膠袋。
筆者正要代市民問︰為甚麼環保署及政府,至今從不積極回應這個既可有效減廢又可行方案?
若政府已有一個答案,不妨以此教育公眾,因為減固體廢物或推行環保,不是單靠一個人、一個政府部門之力,而是要靠全港市民齊心去做,才有望見到成效。今時政府向市民徵收$0.5膠袋費,其實社會要付出的代價遠超$0.5。
記得小時候,筆者的老師會罰在課室講粗言穢語的學生5仙,有同學真的就拋下了5毫,肆意在堂上講了10句粗口!可見錢不可買惡,社會不要讓一些人以為有錢可擲,便可作惡;保護環境,善待大自然,尤其如此,請不要再以為膠袋的「惡」只是小事而輕輕放過。政府在垃圾徵費上,更要通盤考慮,仔細做好教育及配套的工作。
環保雖是千秋萬代的事,但就要由今天踏出第一步,而垃圾廢物,則要由源頭減起。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