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17
搞創科 靠氛圍
對《施政報告》,社會近日都聚焦談土地房屋和民生政策,其實「創新及科技」這個經濟引擎更急需要啟動,但諷刺的是,推動創新所需要的創意思維,卻在《施政報告》中欠奉。
《施政報告》中建議以稅務誘因,鼓勵企業投資研發;為大學研究額外預留逾100億元;啟動5億元的「科技導才培育計劃」;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本地研究院課程學生提供助學金;利用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創科初創企業等。不少批評者對以上建議,講的仍是錢不夠。
我們十分期望,政府及相關人士不會以為有錢就會有創意,或可刺激創意。大家看微軟的蓋茨(Bill Gates)、蘋果的喬布斯(Steve Jobs),甚至Facebook的朱克伯格(Zuckerberg)他們成功之前,都沒有太多錢,創新及科技需要的是熱誠(passion)多於金錢。政府可以怎樣做去支援創科,會否提供一些環境,例如咖啡室或「共享空間」、工作室、開放式會議室,一個讓創新科技人交流的場所,同時讓他們迸發熱誠、保持熱誠的地方。
麻省理工大學的《斯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曾指出創科人的一些悲哀︰在資源相對不太充裕時,他們研發方面的效率和效益反而更好,因「發燒」地工作,每天不止8小時,但獲得資助後,往往變成管理人,除花不少時間在行政營運上,工作變得煩瑣外,其團隊亦會要求朝九晚五,遂也影響研發和創新。
因此,支援創新及科技不單要有錢,還需要最近政府常掛口邊的「破格思維」。當然,我們並沒有低估錢對創科的重要,本欄不時都希望政府要敢於用公帑扶持創科︰那不僅以配對資金的形式,還要積極牽頭集資,甚至政府自己落場做創投(VC)。
不少創科的意念都從辦公室以外的地方萌生,咖啡室就常被視為可迸發出創意的地方,這類交流與「腦震盪」(brainstorming),並不限於創新科技。流經巴黎的塞納河,其「左岸」已是文化創意「沙龍」及思想交流的地區,可見一些供創科人腦震盪、「吹水」的聚腳點,都應可促進創意交流,而且讓人保持創科的熱誠。
因此,若政府可考慮增撥少許資源,為創科人安排地方,製造客觀條件,讓創意交流,同一場地又可經常舉辦講座,邀請「三創」精英,甚至「失敗者」分享經驗,從而刺激思考。
創科需環境和土壤,不要以為可用錢,便可僥倖為香港博得一份創科大禮物。
(創科不止靠錢二之一)。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