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18
漠視民生 錯解民情
立法會補選4個議席由建制及非建制瓜分,表面是平分秋色,但原本由非建制派議員出缺的議席,今時被建制派取去其二,影響深遠(如失去分組點票否決權)之餘,泛民選舉失勢的意義也重大。
今次補選有90.4萬名選民投票,投票率約43%。民主選舉,當然以選民意願為依歸,但今時港人普遍已厭倦政治爭拗,有個別候選人曾聲稱被「政治迫害」,被人誣陷為「港獨」、「自決」派,其後卻獲准參選又落選,便應該自我檢討、反省,以這類「政治花招」作招徠,在民生實事面前,實也太乏說服力。
自我反省適用於所有參選的議員,甚至適用於所有需要參選的從政者︰自己為甚麼會當選,或為甚麼會落敗?又或為何上次當選,今次落敗?當選時,自己的支持者何在?落敗時,支持者又到哪裏去了?無論是補選或換屆選舉,參選者如能時刻撫心自問以上問題,才可無往而不利,也是社會之福。
此外,新當選的議員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落敗則要檢討、反省,期望捲土重來。因為當選,議員就像一件貨品或一碟美食,予買家食客試用試吃;如不好用、不好吃,顧客(選民)不滿意,下次就不再光顧,不會「翻單」,而你也沒有「回頭客」。
要選民「試吃」、「試用」再評價,就要看議員任內的表現。若有些議員光叫政府「派錢」,以為會得到普遍選民支持,那就捉錯用神。
事實上,大部分市民都懂得問︰「錢從何來?」公共財政必須集中資源去解決眼前的逼切問題,例如提升公營醫療服務質素等問題。「袋住6千,瞓喺醫院冷巷邊」,如此境況,情何以堪?
泛民今次補選失勢,有人歸咎政府沒有大力呼籲市民投票,因為他們認為,較多人投票會對泛民有利。若政府在各大媒體,以選舉宣傳廣告,呼籲市民參與投票,我們作為媒體,當然歡迎這些額外廣告收益,但政府在補選上,其實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選舉平台已經足夠。投票除了是公民的義務和責任之外,候選人也有責任呼籲、動員支持者去投票,如候選人不能動員自己的支持者投票,反而責怪政府,或奢望政府可以動員自己的支持者來投票支持自己,是否有點不切實際?
作為補選安排,政府的選舉資源及宣傳安排,相信不能與立法會換屆選舉相提並論,即使政府做任何工作,也絕不能向個別候選人或政治陣營傾斜,而今次有逾90萬人投票,約43%投票率,相信已充分表達了今時選民的意願。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