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7/2018
無私捐贈 共賞稀珍
香港藝術館獲已故收藏家何耀光的後人捐贈355件、估值達38億港元的中國書畫珍藏。慈善家無私捐贈,為善「至樂」,政府不但要讚揚這類善行,還要重視一批無償捐出的藏品,輔以相關的教育及宣傳活動,進一步發揮珍藏的影響力,才不至辜負物主捐贈的一番美意。
今次捐贈予政府的書畫原為何氏家族的私人藏品,其中三分一為明清的藝術品。由於何耀光以「先人品而後藝事」的標準挑選收藏,故藏品通常在藝術價值之外,也別具深意,包括石濤的《寫黃研旅詩意冊》、八大山人的《魚樂圖》等,都蘊含教育意義;另唐寅《桃花庵》與文徵明的《浣溪草堂圖》,以及張大千的《賀壽山水》等,都是珍貴稀有的藝術作品。
私人捐贈藏品予博物館,最出名的要數18世紀英國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捐了逾7萬件藏品予英國國王,促使了世界上首間國立公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1753年的誕生。初期,大英博物館是對所有「好學求知者」免費開放,每年參觀人次由260多年前的5,000人次,增至今天的近600萬人次;藏品800多萬件,數量升逾百倍!
香港私人捐贈以充實博物館館藏,雖然起步較遲,但在何家之前,也不是沒有先例,例如茶具文物館的基本藏品,便是由羅桂祥捐贈;香港文化博物館的中國藝術館,也是因徐展堂捐出逾700件私人珍藏作永久館藏而創設,其中歷代陶瓷、陶塑及青銅器等文物,包括東周的夔龍紋鼎、東漢綠釉六博戲俑等,都稀珍罕見。
若有更多收藏家,得到像何、羅、徐等人的善舉啓發,效法他們,捐出珍藏,與公眾分享,便可惠澤社群,而各博物館如獲贈這類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康文署、博物館、教育機構(如學校)及其他政府部門等,對此又有沒有足夠的重視?
不單是要免費供市民觀賞,策展人還要準備好完整的配套教學活動及相關的宣傳推廣,否則,這些私人珍藏只是轉換了收藏的地方,同樣只有少數人可以觀賞,懂得欣賞。
推而廣之,配合日後西九文化區藝術展覽及表演場地的啓用,這類原為私人收藏的珍品,正好豐富了香港文化藝術的內涵和底蘊。今時一眾收藏家陸續慷慨「出雞」,政府就不要吝嗇「豉油」,不單要做好教育、推廣,甚至要向其他收藏家募捐、商借其珍藏,以進一步壯大展品陣容,搞活本地文化藝術的氛圍,吸引一心作深度遊的高質旅客之餘,也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否則,藝術珍品只會由一個私人收藏室轉到公共博物館,繼續孤芳自賞,不能發揮它對社會及文化傳承應有的影響力。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