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7/2018
生活遇困境 及早覓支援
有35歲未婚媽媽與2歲半兒子墮樓輕生,從這不幸事件中,社福機構不但要關注、做好已識別個案的跟進工作,而且要積極推廣,傳達愛惜生命的信息及充滿正能量的人生態度。
涉案的媽媽沒有精神病、遭家暴或欠租的紀錄,即表面上,從生理、受暴力對待及經濟各方面,都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而當區區議員也表示,沒有收過涉事家庭求助。雖然社會福利署已證實,事件中的家庭是由非政府機構(NGO)營運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個案,但服務中心的相關工作可惜未能防止不幸發生。
在今時社會傾向問責,包括要求相關服務中心、NGO,甚至社署、政府等交代的時候,其實,不妨細想,有些需要幫助的家庭,例如成員有精神病、有家暴或欠租的紀錄,才會較為容易被相關機構識別出來,從而加以協助,但一些沒有特別明顯典型特徵的個案,就會較容易被人忽略,或被認為沒有逼切需要,獲得支援。社會必須關注這類隱形個案,無論是個人或家庭,都應盡快得到支援。
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挫折,甚至逆境,並沒有年齡或階層之分,成年人會因感情、財政、個人發展感到壓力;青少年同樣會因朋輩關係、考試、前途而覺得氣餒,雖然挫折與壓力的來源不同,種類或有別,但性質及為人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影響則相同。成年人坐困愁城,在今時社區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包括礙於社工人手及社福機構資源,顯得十分被動而無奈。
反之,學校在心理健康及平衡正負面情緒方面,對青少年就仍可做得更好更多,以彌補社區在成人教育方面的不足。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年人今時負面情緒的來源,不少是來自成長路上,不正確的認知而令危機潛藏於心內,日後一旦遇上逆境,隨機誘發,負面情緒便一發不可收拾。因此,若學校可以加強學生情緒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輔導,總比要待不幸事件發生了,才指出有甚麼做得不足或亡羊補牢好得多。
防患未然,對一些看得見的情緒鬱結,例如患者出現打人、罵人、搗亂等行為,其他人容易辨識,但對一些只鬱結在心,負面情緒並沒有輕易表達出來的人,就要對症下藥,提早多進行生命教育,為青春的生命,灌注正能量。
在青少年時期,學校及早替學生播下珍惜生命的種子,意義會比「出事」後才開「死因研究」更大。至於成年人,無論是中年人或長者,更應知道生活上如遇困難,要及早向親友或專業人士求助,而親友間一旦知悉對方需要支援,亦應及時幫忙。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