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7/2018
改變定位 建屋對症下藥
今年上半年私樓落成量僅6,200伙,與政府預期落成量差距逾半,而未來3、4年,私樓供應量僅約9.3萬伙,較上季估計數量少3,000伙,是2016年第2、3季以來低位;公營房屋方面,今年擬建2.71萬個單位,少於供應目標2.8萬之餘,其後數年又較今年度少。總之公私樓供應量都少,政府除必須加快建屋步伐之外,也須積極考慮為房屋機構,尤其是市建局重新定位。
配合政府房屋新政策,市建局早前決定把馬頭圍道/春田街重建項目改為「港人首次置業」項目,並將低至市價62折出售。可是,市建局這樣定價,有人便擔心會虧本,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忙要解畫,指料市建局「唔使點蝕」。其實,重建項目為甚麼不可像其他公營房屋一樣「益街坊」?
市建局「益街坊」不是要政府像今時情況般,繼續捧出一些千萬元「居屋樓王」及幾百萬元「公屋樓王」,而是為受重建影響的業主和商戶,以及符合資格的中產階層,提供住屋及繼續營業的方案;同時,拆除市區成千上萬幢舊樓因老舊失修而倒塌的危機。
房屋已進一步變成了香港的政治問題,搖撼着社會的穩定。在香港今時土地短缺、公私樓供應量都少的情況下,3個負責房屋的機構,都應加強自己為市民解決住屋或置業難題的作用。
本欄一直建議政府必須盡快介入,例如提高公營房屋建屋比例,如7︰3,以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而日後所有公營房屋「只租不賣」是大原則。3個負責房屋的機構,除房委,市建局和房協的項目性質,都應有轉變︰房協的項目,包括供長者居住的項目,都只有居住權而沒物業擁有權。
至於市建局就更應要改變今時以商業模式運作︰需自負盈虧、「財務穩健」,甚至盈利的原則,真正善用重建得來的資源。陳茂波指市建局累積有300至400億元盈餘,與其為其健康的財政狀況而沾沾自喜,政府不如落實各機構的分工、角色和定位,並進一步加強市建局的角色。
政府「建議」市建局把馬頭圍道改為首置盤,以市價62折出售,就要擔心市建局的財政?陳茂波說有關重建項目是由數年前開始,成本較低,不怕虧蝕。其實,如以今時市區約2萬元呎價,對比收購價,市建局可能真「有賺」,但「蝕了」的卻是受影響而又接受收購的原業主及商戶,這樣只有「市建局賺,原業主蝕」的收樓及重建項目方案,怎會得舊區舊樓的業主及居民積極支持?
(做好重建二之一)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你點睇未來數年的世界局勢?你認為中美關係前景會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