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8
應對老化 「輸出」長者?
應對社會人口老化問題,兩名司局長都不約而同地在網誌撰文,發表了一些看法。若單從解決方案的「技術性」層面去考慮,「輸入」和「輸出」是兩大方向,其中固然會涉及一些人情道理的社會因素,但也不失為一些選擇。不過,政府就要從目標、構想,以至落實執行各方面,通盤考慮,才可真正讓今天和日後的長者受惠。
港人對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問題並不陌生,除了整體勞動人口的參與率會持續下跌,令社會供養長者的比率上升之外,長者人口對醫療、護理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需求增加,都對社會帶來極大的挑戰。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指出,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於未來20年急增近1倍!換句話說,政府就長者需要的相關公共服務,包括醫療、護理等在20年間也須相應倍增,壓力有多沉重,可以想像。今年財政預算案已就上述兩方面改善安老服務措施,分別涉及「經常」及「非經常」的開支達12.63億元及22.29億元,包括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數目;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為入住私營安老院舍的長者,提供外展和醫生到診服務;為安老服務機構提供言語治療服務,協助有吞嚥困難或言語障礙的長者,使約2.2萬人受惠,以上都可透過公帑的分配,得以落實開展。
至於安老業內人手短缺,無論是院舍或居家安老,放寬「輸入」外勞仍必須積極考慮,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卻表示,要年底才再了解業內職位空缺情況,最快明年才可檢視業內人手問題。
其實,安老照顧行業人手持續緊絀已是社會普遍認識,只是本地就業和工資問題才最棘手。司長看長遠,在「輸入」外勞上稍稍鬆了口風;局長要具體執行政策,就說要「調查」、「檢視」需時,司、局長之間如此「微妙」的「協調」和「合作」的默契,難免令人質疑官員解決安老問題的誠意,更怕長者在這「微妙」默契中錯失應有照顧。
香港人均壽命較過往長,長者增多也導致申領福利的人數相應增加,其中可能以70歲以上,毋須申報經濟狀況便可獲發的高齡津貼(「生果金」)的影響最顯著。雖然現屆政府將維持合資格領取「生果金」的年齡,但羅致光指長遠應調高領取各項福利的年齡。其實,各歲數都有其高齡群,無論是在70歲、65或75歲派生果金,都會有一群人受惠,日後是據年齡「全民」派,還是據長者的經濟需要派,才是考慮的重點。
由於影響到本地勞工,輸入任何外勞都會遇到阻力,假如「輸出」長者,例如港府在大灣區內大量購備(或用醫療券形式)醫療及護理的服務,專供港長者使用,政府又會否積極考慮?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