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18
偉人已逝 善待人才
中秋節前,「光纖之父」高錕逝世,對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級傑出科學家、教育家的離世,香港惋惜、哀痛之餘,也須反思社會對高錕這類曾對人類卓有貢獻的巨人,應否有一些更好的對待。
逾半個世紀前,高錕早已提出以高純度玻璃造的光導纖維代替金屬電纜,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並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要的輔助系統。1970年,高錕放棄在外國發展的機會,回港發展,並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當時新成立的電子學系(即現在的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後又出任中大校長。高錕任中大校長期間,筆者有幸據他描述,編撰了一本《科技路綫圖》(Technology Road Map)主要介紹在港發展科技的藍圖和方案。筆者從中猜想,高錕回港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應是香港有個很密集的通訊網絡,像一個巨型實驗室,讓他可驗證光纖通訊應用的可能性。
光纖通訊透過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生活,今時大家可以用手機「煲劇」也應感謝高錕。不過,當年高錕已提出透過光纖讓醫療紀錄互通,這在救急扶危、分秒必爭的生死關頭,這些「救命資訊」則比其他電子資訊更加重要,不少病人若因此得以撿回性命或受惠,高錕功不可沒。
而政府也終於在約20年後(2009年)推出一個10年計劃,開發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服務大眾。
高錕沒有就光纖技術申請專利,這是他偉大崇高之處,絕對值得景仰,但也是他晚年生活令人感慨之源;另一讓人欷歔的是,高錕至2009年才獲頒諾獎,雖然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但對已患腦退化症7年的他來說,也未免是遲了一點。
高錕無私地希望人類能免費上網,換來晚年只能蝸居由大學提供的500呎宿舍,可能還比教授的宿舍小;因治療腦退化,也只能與普通病人,例如與筆者的家母同班,接受普通的照顧和對待。
一條幼如頭髮的光纖,改善了現代人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替高錕在創科發展上,留下了名字,但幾許崇高的讚譽可能還不及晚年一些實際的支持,尤其是全世界都重視創新科技人才的時候,政府、相關機構,甚至社會對高錕這樣級數的創科巨人,有多少回報?
我們相信,高錕如要收光纖專利費,哪怕每次傳輸1仙或0.1仙都可讓他晚年毋須蝸居於500呎單位,也足以讓他到任何國家獲更好的復康治療服務。斯人已逝,社會空言重視人才、珍惜人才,政府及有關機構應好好反思。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