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18
貢獻社會無限耆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希望提升委員會功能,從而協助改革安老事務及改善相關工作。公眾難以判斷須透過甚麼具體的行政手段,才可讓安老工作做得更好,但以下3個方向相信無人會有異議︰長者醫療、房屋及照顧,都必須做得細緻,而且要「到位」兼有效。
困擾港人的醫療及房屋問題,對人口老化情況逼在眉睫的香港,問題就更嚴峻。政府必須通盤考慮,兼顧長者在醫療及房屋的獨特需要,例如長期病患的跟進服務,及長者單位的設施和設備等,都需周全的考量。
長者在以上港人普遍面對的兩大難題之外,還面對「照顧」方面的挑戰。需要身心「照顧」的,不單是安老或護養院舍裏的長者,日後更大部分需要「照顧」的可能會是表面上毋須照顧的「孤獨老人」。因此,在政府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目標之上,社會還須及早探討「居家安老」再深一層的意義及其內涵。
很多人說人口老化是個社會問題,但必須強調,那是這個趨勢為社會帶來挑戰,而不是長者為社會增加「包袱」,若有人理解錯誤就會導致各年齡層之間出現矛盾。
今天不少人仍會視65歲或以上、充滿活力的長者為「初老」(young old),而65歲以下的為「青年」。「照顧」這個年齡層的人士有重點,其中「照顧」他們的「移動能力」(mobility)必會是其中之一。將於本月22日舉行的樂齡科技博覽將展出近400件輔助長者生活的科技產品,由智能家居、科技器材至輪椅體驗,都是針對個別長者生活需要的創科設備。
但筆者則簡單地希望,可更具體地提升長者的移動能力,包括鼓勵他們外出,免做「宅老」,例如2元的長者交通優惠就是一個深受「老友記」歡迎的計劃,這優惠還有沒有擴大或深化的空間?又或使用政府的文娛及康樂設施,長者可否獲得優惠甚至免費?這些都值得探究。此外,政府既然強調「老有所為」,那麼,善用這個年齡層的人力或人才資源,讓他們回饋社會,其貢獻才是真正無限「耆」。
即使一些「照顧」長者的傳統概念,也須賦與創新思維,例如照顧服務中,餵飯可否配對,由富有愛心的弱勢社群接手?又或者,學生探訪長者院舍,長幼之間,可否建立較長遠的關係?例如固定學生,長期探訪同一間院舍及長者,以助他們建構和諧共融的關係。人間重晚晴,交織著人際關係,而且富有溫度、充滿關愛的生活,才會是長者嚮往的日子。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