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9
集中資源 護老養老
馬鞍山居屋錦泰苑一對年約六旬的夫婦日前墮樓身亡。有人會聯想到,長期病患或情緒病對退休人士所構成的壓力,但我們更希望各界關注,在社會人口老化的趨勢下,「以老護老」及老有所養這兩大問題。
「白頭到老」一向是對每一對新人的祝福,但現實卻剝掉祝福的糖衣,向社會展示了這個祝福可以變成一個詛咒的事實︰前年,一名獨力照顧患病妻子的長者就因擔心自己離世後,妻子無人照顧而錯誤先了結她的生命。另有名年逾60的女士也曾因要照顧患有柏金遜症的丈夫,覺得太辛苦而一度想與他一起尋死。
以上「以老護老」的情況其實並不限於配偶之間,也有年逾70的長者因需要照顧90多歲高齡兼中風的年邁母親而心力交瘁,更禍不單行,自己迭患癌症—「不如整死佢」這個念頭不時會在年長照顧者的腦海閃現。
人口老化,因患病或年邁的長者需要同為長者的另一半照顧起居生活,可能有人會覺得溫馨甜蜜,但現實往往殘酷得如俗諺所說︰阿蘭嫁阿瑞—累鬥累。年邁長者因缺乏其他家人照顧而需要依賴配偶照顧自己的起居,在千百萬個這類個案中,便會有千百萬個故事和原因,若長者家人推卸責任,政府又希望真正做到居家安老或為有需要的長者度身訂造服務,便要由社會「埋單」,錢將從何而來?
今時社會最關注的是住屋問題,但錯把長者問題的焦點也優先放住屋安排之上。其實,大部分長者的居所都已有着落,反而如何在生活其他環節上,滿足他們的需要相信更形逼切。
政府安老政策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為目標,筆者則三合一,只着重「老有所養」。不過,有別於一般詮釋,筆者看老有所「養」,除了是要在物質生活上滿足長者的需要外,還要全面兼顧他們身、心的健康,包括吃得健康、及其社交與情緒上的需要等。今時,社區的長者服務固然供不應求,仍需進一步改善,但當有新增資源,政府便必須考慮長者屋、長者邨、長者社區一類的方案,而精髓則在於「集中」。
長者的起居飲食乃至醫療、消費等生活習慣和需要,都與年輕一輩不一致,如果有一個單位、大廈,乃至屋苑、社區能專為長者集中度身規劃,以集中資源,相信更能符合長者身、心的需要。今時屋苑私隱度較高,對於好一部分的長者反而未必適合,因他們過去往往是在同屋共住、公屋走廊或鄉郊巷陌等環境下成長,今時若只吃和睡、上廁所,恐怕長者並不會覺得活得有趣味,反而會被「隱蔽老年」孤獨的陰影所籠罩。
既然社會尊重年輕人有獨立自決的特質,為何不可讓長者也自行決定晚晴是甚麼色彩?在筆者看來,小至一片「大笪地」(活動空間)已足以讓長者呼朋引伴,重新看到生命的無限可能和無盡精采。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