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22
推動創科有利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政府身上?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香港創科之路並不平坦,雖說基礎科研底子深厚,若要可持續發展,有關當局還有很多方面必須考量。
首先,環球創科生態競爭激烈,研發投放必不可少。上屆政府曾計劃五年內把研究和發展(R&D)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提升至1.5%,但多年來只由0.74%提升至0.99%,投入遠不及預期。相較一河之隔的深圳,當地的研發經費於2009年已佔GDP比重逾3%(279億元人民幣),之後一直穩步上升至2020年的5.46%。如果說我們在幾年間投放創科1,500億港元是「史無前例」,深圳單是2020年一年的研發就已經達到1,510億元人民幣,我們有必要審視現時研發投放的力度是否足夠。
此外,投資宜多元化,避免投放太單一。面對疫情,香港以發展醫療科技為中心是理所當然,但如果只集中生物科技而短期內未見成效,就很難說服公眾繼續支持。以色列10大最活躍科創投資平台之一OurCrowd的創辦人指出,投資大原則是多元化,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刻哪個領域會興起」。該平台投資的,便包括人工智能、資訊保安、電子商貿、醫學護理、食物科技等,2017年以來投資項目超過260個,包括已獲Uber收購的共享單車企業JUMP、微軟收購了的網絡安全公司CyberX、已在美國紐約上市的保險業平台Lemonade,以及生產植物肉的Beyond Meat,務求把雞蛋分放在多個籃子內,以增加成功率。
其實,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兼且不乏金融人才,對業界所需、潮流觸覺都非常敏銳,加上法制完善,大有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的潛力。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各國獨角獸企業(估值至少達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在軟件、深度科技(deep tech)、FinTech、消費者4大領域的分布,中國在FinTech上明顯偏少,大約只佔內地獨角獸企業半成,比全球平均數明顯地少。香港應善用自身FinTech的強項,補國家之不足,助大灣區發展成為領先的國際金融科技中心。
《竊聽風雲 2》劇照
同時,香港正邁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本地高質人才庫至為重要,但高技術培訓與職位卻有錯配問題。過去20多年,研究院畢業生的失業率一直高於學士學位畢業生,就以2019年為例,研究院畢業生的失業率便高達5%,但同期學士學位畢業生則為2.8%。由於就業前景不明朗,修讀相關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人數明顯銳減。試問創科一日不發展成枝葉繁茂的生態環境,哪有父母會鼓勵子女修讀理工科課程?我們須打造一個生態環境,除了繼續資助企業聘用STEM畢業生,或考慮大幅度減免學費外,還需檢討研究院課程如何與市場需求配對,並積極與企業合作,推出在職培訓課程,提升人才質素。
最後,我們必須定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和時間表,以求投資和成效成正比,同時顧及到未來如何持續發展。KPI既要評估研發創新的成效,也可與其他地方作比較,以便當局了解當下的研發投資狀況,並隨著時間推移,能否逐步實現目標,有助大眾得知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惟KPI必須簡單易明,還要因應不同行業情況而作出適當調整。
推動創科有利提振經濟,改善民生,解決問題,期望政府能廣納善言,為長遠的創科發展定下確切目標,以推動香港未來發展騰飛萬里。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