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20
【FOCUS】金融科技化抗美「金融武器化」,數字人幣成趨勢(上)
800多年前於人類歷史上首個使用紙幣的中國,800年後,或再搶先成為全球首個淘汰紙幣的國家--由中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DCEP),經過長達6年的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大概率在2022年正式問世。
中國的數字貨幣到底有何奧妙?人民銀行因何自2014年起開始籌謀此盤大棋?長遠會否取代人民幣紙鈔乃至挑戰美元霸權?《經濟通通訊社》將試探討之。
電子版玄妙在「雙離線、去帳戶」
貝殼、金銀、紙幣、信用卡、各種支付Apps……人類的錢貨交易進化史,來到眼下,或將進入另一新紀元--由中央銀行發行及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而在800多年前的宋朝即首創紙幣「交子」的中國,大概率將成為全球首個使用國。
人民銀行以「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命名官方數字貨幣,簡而言之就是人民幣的電子版。
何為數字貨幣?人民銀行的命名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簡而言之就是人民幣的電子版;跟置於個人錢包、貪官床底、銀行金庫等的實體紙幣相比,DCEP只是存在於虛擬「電子錢包」和央行數據庫的加密數字串。
阿里「支付寶」和騰訊「微信支付」早已成行成市,「無現金社會」在中國各城市大行其道之下,人行醞釀6年的DCEP有何奧妙之處?對普通人來說,就在於「雙離線、去帳戶」--即無需網絡信號或綁定銀行帳戶,可完全如同紙幣般左手交右手。勿小看上述兩大亮點,其本質直指北京以「金融科技化」對沖華盛頓的「金融武器化」。
制裁官員或失符,出行購物皆可用
試想,華府早前宣布制裁11名中港官員,引發港銀或因擔心美國制裁而不再向上述官員提供銀行帳戶、信用卡等服務的猜測;倘若DCEP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啟用,理論上,官員只需憑個人手機上的電子錢包,就能完全擺脫銀行帳戶遭關閉或凍結的限制。
繼4月宣布在深圳、蘇州、成都、雄安新區進行DCEP內部測試後,商務部上月印發的《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再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開展試點。據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何曉軍的說法,廣東將與港澳「打通數據壁壘,創新數字貨幣場景運用」。
粵港澳大灣區將開展數字人幣試點,廣東將與港澳「打通數據壁壘,創新數字貨幣場景運用」。
何謂場景運用?除了早前人行與滴滴出行、星巴克、麥當勞、美團、蘇州政府等合作測試的出行場景、購物場景、網購場景、支薪場景,乃至有人猜測澳門賭場未來也將接受DCEP。
國際事務權威雜誌《Foreign Affairs》較早時更大膽假設,到2022年,伊朗已將大部分國際商貿以中國的DCEP交易,以避開美國金融制裁,並成功建構核武和導彈系統。
習: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建設
《Foreign Affairs》為何以伊朗為例?皆因該國自2008年起就遭美國以核問題為由發起金融制裁,禁用「銀行間支付結算系統」(CHIPS)」及「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相當於跟美元交易絕緣。
隨著中美關係交惡,美國會否祭出禁止香港乃至中國使用SWIFT系統的「核選項」成為焦點;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三(9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就特別指,要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更強調「很多問題必須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動解決」,背後似直指美國的「金融武器化」。
對普通人來說,數字人幣的奧妙就在於「雙離線、去帳戶」,可完全如同紙幣般左手交右手。
事實上,中國早在2015年10月就推出了跨境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IPS),截至7月,已有97國或地區的984家金融機構加入,其中70%為亞洲機構。不過,跟SWIFT日均處理約3500萬條交易電訊、5萬億美元相比,CIPS去年日均處理業務僅約7500筆、金額不到200億美元。
助破CIPS局限,挑戰美元霸權
一大原因就是有渠道無介質。換言之,即使有CIPS這個跨境支付系統的渠道,但基於人民幣大部分的流動性仍在國內,離岸中心之一的香港的人民幣存款7月僅約6500億左右(2014高峰時逾1萬億),加上未完全可兌換;如何在額度、匯率(如在岸、離岸價分別)、結算時間等多層控制上與各國系統兼容,在美元仍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體系中完全繞過美元,殊不容易。
不過,以DCEP為中心的新體系,或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路徑--數字化的跨境支付清算和信息網絡。包括北京以技術專長幫助其他國家構建自己的數字貨幣,並建立可互換操作的數字貨幣網絡;仿效當年美國以「馬歇爾計劃」輸出美元到歐洲,以DCEP形式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貸款和援助……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化的DCEP未來能否在以聯繫匯率為錨的自由經濟體--香港廣泛使用,將成為北京挑戰美元全球金融霸權準備程度的最關鍵考驗。
簡而言之,科技戰大有改變國際結算、外匯交易、資產儲備等金融遊戲規則的潛力。(明天續)
經濟通通訊社:俞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