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8/10/2013

提高債務上限 不能解決超支問題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美國因觸及債務上限而恐怕引發債務違約的「危機」,擾攘了一段時間後,終暫告結束。其實這個「危機」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危機,正如經濟諾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月初在他的博客所言,他有99%的信心債務上限會及時被提高,不會出現甚麼危機。美國雖自1917年開始便設立債務上限此制度去限制政府的過度債貸,但90多年來,平均每一年便提高上限一次,市場對此早已習以為常。當中雖有炒作,但股價波幅不算大,由此可見,股民已心裏有數。

 

即時收入升 未必刺激消費

 

  在共和民主兩黨達成協議前,有些舊派凱恩斯主義者(凱恩斯學者有新舊兩派,意見頗有不同)力言一旦債務上限不能提高,其殺傷力可與金融海嘯相比云云。這顯然是基於錯誤理論的誇大其詞,相信這類觀點的人大都認為,增加政府開支是刺激經濟增長的硬道理,若政府不能再靠借錢去增加開支,通過所謂「乘數效應」的影響下,GDP及就業豈不都一沉不起?

 

  這種看法在理論上及實證上都站不住腳。

 

  舊派凱恩斯主義的「乘數效應」,簡略而言,是指政府一旦增加開支,社會總體需求便會上升,人民收入得以提升,這便又刺激到他們更願消費,減少儲蓄;如此一來,總體需求及收入又有新動力繼續上升,如此循環不息,GDP可因政府有限的增加開支而提高不少。

 

  在上世紀50年代,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早已用大量數據,證實了他所提出的「永久性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人民消費開支多少,並不取決於他們的即時收入上升多少,而是要考量他們對一生人的總收入預期有無改變。倘若政府增加開支的後果是欠債上升,這便意味著將來便必須加稅還債,加稅時人民的收入會被拖低。因此現時政府就算增加開支,人民並不會解讀為可使自己的永久性收入上升的舉措,刺激他們消費的假說亦無從說起。

 

何時加稅 衝擊相同

 

  把注意力放在債務而不是政府的開支上,也是對事物的失焦。政府若增加開支,有兩種方法可應付:一是政府即時加稅,這便可避免赤字或加債;二是現在不加稅,改為借錢以應付開支,但如此一來,將來便要加更多稅以償還今天的債項及利息。換言之,政府增開支後,有兩個選擇:一是現在加稅,或將來才加稅。後者可替人民推後痛苦,但代價是要加更多稅。經濟學中有所謂「李嘉圖等同」(Ricardian Equivalence)原理,正是指出現在加稅還是將來加稅,對經濟衝擊是相同的。

 

  如政府只拼命增加開支,但同時又用加稅方法消除赤字,表面上債務危機不會出現,但增加開支所帶來的困擾並不會消失。更徹底的方法是控制開支,而非不斷開綠燈提高債務上限,使人產生錯覺,以為增開支不會造成困局。

 

  在實證的層面,90年代初年哈佛的巴羅(Robert Barre)已發表論文,指出世界各國政府開支愈大,經濟增長便愈低。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總經濟師盧哥夫(Kenneth Rogoff)也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欠債比率愈高,對GDP的增長率愈是不利。日本在20多年前,政府欠債只佔GDP的六、七成左右,但隨後它大幅增加開支,現在的欠債率已遠超過GDP的兩倍,但經濟並未因如此長時間的大規模開支而有起色。

 

  由此可見,美國的問題並不是債務上限能否提升,而是它是否有足夠的意志控制住政府開支。現在美國政府雖然能夠重開,它開支不斷增加所帶來的問題並未解決。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勒索任何關係均有機會發生 如何走出情緒勒索循環?► 即睇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