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9/2024
從數據看房屋政策盲點
房屋政策的目標其實是甚麼?是否只針對高樓價及炒樓就可以?
筆者本文引用近年屋宇署的「動工量」和「落成量」,去反映香港房屋政策仍存在不少盲點,令政府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也不斷製造了新的問題。
首先,香港住宅供應問題仍未解決,政府只在土地供應上有進展,新樓供應卻因為樓價下滑令賣地停頓而停止了。後果除了政府出現財政赤字外,也代表新樓生產線停止,只能依賴之前賣出的土地存貨去生產。
近20年的房屋政策也忽略了住屋供應除了一手外,二手樓的供應也必須一同規劃,當重一手而輕二手的時候,社會的財富分配也會傾斜,導致二手單位的轉流亦會呆滯。此問題再遇上「公私營房屋七三比」,令傾斜問題更嚴重,導致置業階梯被破壞。
市場已經出現了個別類型的單位供應過少,例如三房及優質兩房在動工量及落成量大減下,供應少得可憐,在未來樓價上會反映出來。
納米樓風潮
根據屋宇署過去的動工數據,實用樓面面積(根據屋宇署定義,未包括廚廁)在200呎或以下的單位數量,2023年對比2012年增加了約24倍;實用樓面面積在400呎或以下的動工量比例,由2012年的五成增加至2023年的九成以上。
甚麼的間隔在未來的住宅供應是最多呢?參考過去5年(2019年至2023年)的數據,201呎至400呎樓面面積的動工單位是佔了約48%(累計逾3.7萬伙),另外200呎或以下的單位在劇增下是次多(累計逾3.1萬伙)。
香港正在打造另一次樓市高潮。樓面面積在200呎或以下的住宅動工單位,由2012年的500伙,去到2023年已急升到逾1.2萬伙。納米單位大量增加,是發展商回應市場之前的「Lump Sum」效應。
中型及大單位不足
政府不單只忽略住宅供應不足,而且容許了土地資源錯配。近年大量住宅發展項目改則變為面積細小的「納米單位」,這無疑是回應市場需要,但也令本來供應不足的市場更聚焦在細小的單位。樓面面積401呎或以上的單位動工量與落成量,由2012年佔市場供應量50%和57%,大跌至2023年的4%及11%。
香港私樓的動工量近年是大減的,更加重要的是,基於發展商是由眼前的市場去決定私樓的建屋量,所以近幾年很多三房單位被改圖則,分間成幾間零房至一房單位,那麼呎價就可以賣得更高,而且中型或以上的單位會更加供應不足。
看看政府最新公布的動工量及落成量,發覺三房單位供應是愈來愈不足的,而零房及一房的樓花單位則太多,這些零房及一房的小業主,將來會搶貴兩房單位的價格。二手的兩房及三房單位的價格,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筆者認為仍充滿上升的壓力。
再看401呎至600呎實用樓面面積的單位,佔整體動工量比例由2012年的33%降至2023年的2%,加上601呎至800呎單位的供應長期持續不足,下一波樓市必令三房單位成為天之驕子。大家可看到市場所謂動工量比往年增加,其實增加的數量集中在納米單位,甚至搶了一些原本的供應量去「玉成好事」。
置業階梯被破壞
200呎或以下的納米單位,其實在房屋政策的效益並不大,因為這些單位面積細小的關係,住戶在兩、三年後搬走的機會很大,於是納米單位變成了私樓的中轉房屋,小業主換樓自然是以更強購買力去買兩房或以上的單位。
一手樓提供超小型的單位數量太多,那三房單位的供應會愈來愈不足,價格長遠上升壓力強,加上之前按揭制度僵化,小業主換樓愈來愈難,不少選擇將資金幫助家庭中的年輕人上車,這無疑為市民額外增加更多的需求,而不是傳統的樓換樓功能,透過小業主上游改善環境令二手市場有更多細單位供應。
超小型一手樓數量太多,三房供應會愈來愈不足,價格長遠上升壓力強,小業主換樓愈來愈難。(Shutterstock)
樓價下跌摧毁香港經濟
有很多官員和政客都有錯誤的觀念,就是「樓價下跌對解決房屋問題是有幫助」。這是危險及錯誤的觀點,因為明顯失去的比得到的多,樓價下跌,損失最大的其實是政府的財政收入。
發展商是貢獻伙伴
在建設城市的範疇來說,發展商是伙伴,而且一直都有貢獻。如果政府不賣地或者發展商不投地,住宅供應中斷,對於一個城市來說要格外小心。
地價及建築成本
筆者重申,近年樓價下跌,但建築成本卻沒有停過上漲,即是建築成本會愈來愈高。如果政府要繼續賣地的話,地價便難以避免要向下跌,地價佔建築成本的比重也將愈來愈小。
持續發展土地
筆者支持政府無論賣不賣地皮,都不可以停止發展熟地,只要有足夠的熟地,當他日市場回旺的時候,政府就可以及時提供到供應,而不會好像上次1997年至2010年般,要再等待時間去造地。
解決供應問題不應只靠新樓
筆者也再重申,香港的細單位佔較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不改善轉流率,只靠新的供應,在幾年內是解決不到市民的需要。政府現在應該聚焦增加各樓市板塊的換樓轉流率之餘,也應就一些轉流率的樽頸地方,例如連二手也供應不足的項目,去做一些針對性的增加,反而不應該消耗大量的新供應在細單位上,但是我們現在做的剛好相反。
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是:提出現實中的矛盾,希望讓市民和政府去了解房屋政策下的盲點。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