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2014
美國牛市到頭了嗎?
美國S&P500屢創新高,科技股龍頭的股價和IT行業IPO勢頭要用「兇猛」來形容。美國股市的狂潮是不是快到頭了?
圖1
自從佈雷頓森林協議破滅之後,美國曾經有過四次持續數年的大牛市,其中兩次在第5年開始回落,另外一次起於1982年,在1987年10月19日(也是5年)爆出黑色星期一股災,市場暴跌之後MSCI又維持了3年大致上升的趨勢(圖1)。從這個角度看,美股大幅調整,應該在幾個月內發生。這是市場人士擔憂美股調整的主要依據——升得太多了。
圖2
同一張股市圖表的另一種解讀,則截然不同。2009年開始的股市反彈,應該視作金融恐慌、過度拋售後的反彈,動力來自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而非基本面因素。真正由基本面支撐的美國股市牛市,其實從2012年才開始(圖2)。
帶動此輪美股牛市的動力來自三點:一是聯儲QE製造流動性,二是企業盈利持續改善,三是銀行儲蓄流向401k退休基金。聯儲的貨幣政策已見拐點,目前美國貨幣當局逐步減少購買國債的規模,加息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加息時間可能比市場想像的來得更快。貨幣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衝擊,對於美股是最大的威脅。
企業的盈利仍在持續改善中。經濟危機後企業大幅降低槓桿、削減開支,盈利反彈遠遠快過銷售反彈,如今消費信心開始恢復,美股的盈利應該可以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盈利強勁的時候,很少見到股市大跌的,除非發生特別事件。
低利率,是成就美股迭創新高的重要原因。儲蓄利率3%和0%,對於存款者的感覺大不相同。危機剛剛爆發時,美國人處在世紀末的感受中,儲蓄還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這兩年經濟開始復甦,房價開始復甦,唯獨手頭的儲蓄不見任何收益。於是儲蓄搬家,資金很多流入基金,流入股市。
圖3
筆者同事J. Wilmot所製作的長達160年的美國股市(扣除通脹後)的回報圖顯示,目前美股的估值與回報,不算便宜,也不算貴,大致處在過去160年的中位數上(圖3)。同一張圖也指出,市場鮮有在趨勢中間線上長期維持的,基本上在一個標準差的區間內,不是大起就是大落。
從前面所提到的三個帶動市場上升的動力來看,盈利因素和儲蓄利率因素依然存在,依然是正面的。而且隨著經濟復甦進入正軌,就業情況持續改善,財政緊縮有所紓緩,美國股市在筆者看來未必已到懸崖邊上。
風險來自聯儲的政策。聯儲減少購債,透明度很高,其進度和力度也大致被市場所消化,反映在股價和國債利率上。不過美國何時加息,卻是未知數,取決於經濟的改善進程,聯儲自己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路線圖,市場價格對此也難反映。耶倫在她接任聯儲主席後的第一次記者會上,一句脫口而出的「大約6個月左右」,在市場掀起軒然大波。這個凸顯政策失誤或市場誤判可能帶來的風險。
聯儲退出QE,對盈利因素和儲蓄利率也可能構成衝擊。國債利率走高,企業的發債成本自然水漲船高,資金成本連著公司利潤。聯儲加息,也會帶動儲蓄利率向上,到一定程度後零售資金也可能重投銀行。筆者看來,聯儲退出QE是目前美國牛市能否維持的最重要因素。
當然,一切取決於聯儲的加息力度。如果聯儲極其緩慢地推進利率正常化,市場可能逐步適應新的貨幣環境常態,這過程依然可以充滿風險,不過給盈利一個展現的機會,讓資金繼續留在風險資產種類中。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小。美國經濟的復甦力度實在難言強勁,就業狀況時好時壞,通脹壓力暫時不明顯,貨幣當局既有緩慢推進的意圖,也有這個餘地。同時,將美國現在所有債券的存量按年期和信用評級折成十年期國債,聯儲手頭所擁有的債券已經佔到債市總數量的三成,這就決定了它的退出必須慢,愈慢愈好。
從正常估值走向高估值(甚至泡沫),往往需要一個故事,加以資金和IPO的配合,這在美股的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複。到目前為止,故事是電子化的生活方式,Google、蘋果、Facebook等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為市場帶來遐想。電子化生活方式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續並不斷壯大,是對股市的另一個考驗。
筆者對美股前景不是特別擔心。美國股市有盈利的支持,有新資金的流入。美國經濟目前的增長前景和風險程度,是各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好的。聯儲的加息以及可能的政策失誤,乃是牛市能否持續的關鍵和風險所在。電子化生活方式的龍頭企業的盈利勢頭,可以載舟亦可覆舟。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