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19
香港可offer乜嘢?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終於出台,50多頁的文字,未知在今時今日慣性只讀標題即斷章取義的社會風氣下,有多少人會有心思毅力與時間細心咀嚼內容。
在兩會期間,凡碰上官員及政要,大灣區及本港定位等話題,必然成為追問重點之一。外界談了很多大灣區,撇除規劃重點及用數字計算的潛在效益及規模,整個綱領簡而言之,由上至航空、下至電話漫遊費用,都是屬於大灣區的範疇,好像包羅萬有瓣瓣都關事,其實又頗為空泛得有點難以掌握。
掌握機會前知己知彼
的而且確,作為一個700多萬人口的城市,隨着大灣區的確立,長遠目標就是大灣區全方位的全面互通,香港人以後根本就是大灣區中人。
更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幾乎在金融、科技、經濟發展,以及公用服務與民生規劃等領域,都與大灣區有關係,香港人會擔心以後會更被動,甚至會更被融合、更內地化,如此心態甚至憂慮,實在不難理解。
自從大灣區計劃醞釀以來,外界已有不少討論,媒體亦有很多專輯,在商機與挑戰的例牌命題外,部分更流於將之包裝成一個形同改革開放40年的後續式介紹,卻忽略了一個切身而又核心的重點︰香港可以offer甚麼?
規劃既然已拍板,從更正面角度看,香港是有更多機會,但掌握機會前,最重要在於知己知彼,在一個既合作又具競爭性的互相分工大Project內,香港是否應先設定目標,要成為最有貢獻的一員?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