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2
假如買藝術品是買樓:為何值錢?
大概一兩年前,筆者讀到國內地產大亨潘石屹的一本作品,其中談及為甚麼房地產會升值,對於我們這些想買房子想到麻木的人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反問,以及重新學習。
作者抽絲剝繭地分析,我們買的所謂「房子」,說白了就是鋼筋、水泥、磚頭、電線搭建出來的東西,那麼房地產升值,難道是這些鋼筋、水泥、磚頭、電線升值了嗎?當然不是!升值的,是物業所處的地段,那麼地段又是甚麼?就是地利。一個地方,可以有先天的地利,也可以有後天的地利,這個我們香港人最聽得懂,比如說,靠近維港兩岸的中環和尖沙咀地皮,就有先天的地利;距離稍遠的地域,我們可以建鐵路去提升其後天地利,因此香港的地鐵上蓋物業,總是特別值錢。
買地產和買藝術品之間,確實有許多可以比擬參考之處。
好了,說了一大段地產理論,那對於我們購買藝術品有甚麼參考價值?很多朋友覺得,買畫是很傻瓜的事,一張畫布,一堆油彩,用木框繃好,就能買幾十萬、幾百萬?當然不是!就好像買樓的首要考慮不是用料,而是地段一樣,藝術品投資的首要考慮,決不是一幅藝術品所用的材料,而是一個更抽象,卻更重要的價值——
藝術史上的地位。
不錯,一部人類藝術史,就是藝術品的量重器。我們往往奇怪,為甚麼一件藝術品誕生之時,總不覺得它有多偉大?或者說,即使是偉大的作品,為甚麼總是愈放得久愈偉大?那是因為,當一件作品誕生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之前的藝術史,而它之後的那部分,還未編寫出來,我們沒法看到藝術品和藝術家的此後發展(儘管我們可以預測,但跟股市和樓市一樣,無論估升或估跌,總有一半機會是錯的),在估量它的藝術地位的時候,就少了一半資料,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正如一個小孩子剛出生,我們會知道他的父母、家族以至祖宗十八代的資料,但對於評論這孩子,最重要還是看他日後長大的成就,對不?
蒙克的吶喊創下天價,說明藝術史上無可取代的作品,市場價值亦不會輕易受一時不景氣所拖累。
一件真正「值錢」的藝術品,要在藝術史上有傳承,有創造,有影響。傳承是跟之前的作品比,創造是跟之前和同代的作品比,而影響則是跟往後的作品比。在現代歐洲藝術史上,為什麼莫奈、塞尚、梵高、畢加索被尊為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就是因為他們在吸收前人精華之後,創造了史無前例的作品,然後又啟迪了無數後來者,包括我們華人社會熟悉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等,都是他們的隔代弟子,當大師能產生更多大師,他們的地位就更上一層樓,作品的價值亦更進一步。我們可以想像,這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考驗,中間有淘汰,有沉澱,有後來居上,亦有中途折翼。經歷種種考驗而能屹立不倒者,才是最精彩的、具有永恒價值的作品,就如地產之中,有些地段是一時炒作出來的概念(還記得某樓盤「一脈相連XXX」的標語否?),有些則伴隨城市規劃發展而穩固上升,像沙田、太古城,而真真正正的半山和山頂毫宅地段,那管房子再老,價值總是節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