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2009
從于丹講《論語》說起
自于丹在內地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論壇》主講《論語》後,國學熱成為大陸最新時尚。國學的主流是孔學,《論語》是孔學經典,孔學復興,這在內地三、四十年前是不可思議的事。
如今筆者書架上仍擺放著兩本書,一本是《批林批孔雜文》,另一本是《批林批孔文章匯編》,出版於一九七四年。當年孔子被徹底踐踏,“孔丘”、“孔老二”的罵聲不絕,想不到如今內地竟然也尊崇孔子,,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了。
中國的“打倒孔家店”是始自五四運動時期,那時的反孔有一定的曆史修件,因為當時的孔學已流於形式化、僵化,流弊叢生,但矯往難免過火。到文革時的“批孔”,卻是利用孔子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同樣是扭曲了孔子的真正面目。
孔子無疑是中國曆史上影響極大的人物,是中國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但孔子的真象,也常在哲學家許多抽象意念的籠罩下,有時使人如墮五里霧中。曆來解讀孔子《論語》的,眾說紛紜,在各種解讀版本中,誰是正論,誰是妙解,莫衷一是。在曆代四百多種對《論語》的解讀之中,近年于丹講《論語》,算是奇峰突出。其《論語心得》面市,銷量據說達四百多萬冊,不能不說是孔子儒學的異數。
當然,這不代表說于丹講的《論語》便是正論。或如台灣哲學教授傅佩榮所說,于丹只做到宣傳《論語》的作用,讓全國人民知道孔子是好的,孔子是有用的,其它都談不上。事實上,曾有人批評于丹講《論語》是快餐文化,她也坦然承認,並說只要有營養、有人捧場就好,在大家饑腸轆轆的情況下,有人提供食糧,總比餓肚子強云云。
當然,快餐式文化的《論語》,難免斷章取義,充滿迎合市場需要的內容,經常是摘取語錄式的講解,對孔子儒學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欠缺一個通盤的理解,壞處是不夠深入,好處則在淺出,相較於香港,新儒家的幾位大師,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香港為重鎮宣揚儒學,對香港文化的演變和推進,頗有影響。
他們投身教育工作,締造了高層次的文化和學術,增加了香港文化的深度和寬度,也培植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可惜這種文化能走進學術殿堂,雖是深入,卻未能淺出,不像于丹那樣有市場觸覺,因而數十年來只是在香港的文化小圈子裡流傳。
無論如何,今日講孔子的儒學,需要將孔子複活過來,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要在古人注釋的解讀中尋章摘句,而應賦予孔子以全新的精神。適應新時代的需要,解決新時代的問題。在這方面,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平台,具有新儒家在此地傳播儒學的優良傳統,欠缺的只是于丹式推廣文化的市場技巧,通過電子媒體,以生動手法演繹,以日常生活作例證,使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化。看來新儒家大師的眾多弟子,若要令孔子儒學發揚光大,有必要向內地的于丹借鏡和學習。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