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011
曾梵志《憂鬱的人》
曾梵志《憂鬱的人》
油彩 畫布
1990年作
尺寸:100 x 90 cm.
估價:600-800萬港元
拍賣價:1029.2萬港元
拍賣機構:香港佳士得
日期:2010年11月28日
1990 年代初,曾梵志從武漢遷移至首都北京,城市的急速步伐令當時正逐步投身成為全職獨立藝術家的他,難免感到前路茫茫,然而他說:「儘管(未來)不確定,理想主義仍然是激發想像的火花」。歷經逾二十年的繪畫生涯,曾梵志不斷在創作風格、主題與技巧方面創新,源源不絕地發放想像和創意的火花,為我們帶來許多了不起的作品。在是次夜拍和日拍收錄了曾梵志1990至2004年的作品,讓我們有機會親睹他筆下的深刻情感和高超技巧,也見證著這名中國頂尖畫家的冒起與創作歷程。
在眾多的中國畫家當中,同時具備曾梵志深度和廣度的藝術家並不常見。出道初年,他的畫以情感率直見稱,而收藏家喜歡他那出於直覺的心理意識和細心運用的表現主義技巧。最早期的《醫院》和《肉》系列以日常事物作題材,表現出他與生俱來的感受和人道主義立場。這些畫作於1990年代初期,那時他還在武漢市修讀繪畫課程。其後他移居北京,投入大城市生活,創作立時起了變化,不得不對周遭流於表面的社會環境作出回應。他的《面具》系列以現代城市生活為背景,利用諷刺的手法和誇張的姿勢與個人存在的沉重擔憂作對比,一輕一重間牽引出強大張力。長久以來,曾梵志在藝術技巧方面的處理往往與慣常手法背道而馳,因他追求的不是單純的情感表達,而是將自己對事物的感知和想法記錄下來。
《憂鬱的人》創作於1990,屬武漢時期作品,是曾梵志當年熱衷探索的題材。回想當年於湖北美術學院進修的日子,和選擇表現主義的原因,他形容:「最大的收獲是學會如何使用線條、色彩與形式來表現我對某個主題、形式、或情感的感受。我學會了運用自己的情感去探索畫中主角所象徵的深層意義,而非只是為了畫些甚麼而畫」。對曾梵志影響至深的,是德國與荷蘭的表現主義畫家,而在他最早期的繪畫中,我們也可看到這種濃烈色彩與粗獷筆觸。從這些早年作品,我們可追溯這名藝術家於技巧上的進步,尤其可見於他運用強烈色彩和粗糙質感來表現情緒、氣氛和個性的手法。
曾梵志深入研究過這些西方經典,《憂鬱的人》在主題和構圖上都令人想起印象主義後期的藝術家;畫中反映出當代人的心理狀況,不是麻木就是洩氣,就像德加(Edgar Degas)的《苦艾酒》(The Absinthe Drinker)和梵古的《嘉舍醫生的畫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在曾梵志的版本裏,我們看到一名獨個兒坐著的無名男子,看來很不高興,這跟他的《醫院》系列是有連繫的。該系列經常出現一些坐著或等候著的人物,他們深沉的外表與神情,彰顯了醫院的漫長等待裡那份寂寞與疏離。
然而相比之下,《憂鬱的人》所用的筆觸和色彩更為銳利,男人倚牆而坐,有如被困於幽閉空間,身心皆被囚禁。雖然他的姿勢放鬆,但看來也像是不耐煩或想放棄的樣子。《醫院》系列大都由多名人物構成,就像宗教故事畫那樣,而這無名氏的單人肖像在表達上則更為細緻,觀察更為深入,其情緒狀態複雜而矛盾,不僅與前者所描繪的社會情景相異,情感距離亦屬不同層次,此作品可謂預示了曾梵志後來著名的《面具》系列之心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