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12
非麥當勞化的美
最近,筆者所居住的將軍澳區,有一所大型商場Popcorn開門營業,此商場號稱是全將軍澳區最新潮最豪華的購物場所,於是筆者興致勃勃地前往一探究竟。
走出地鐵站,就進入到了Popcorn內部,寬敞明亮的走廊,精心設計的店舖,清晰明確的指示牌,柔和舒緩的音樂,還有永遠需要排位的連鎖餐廳和咖啡店,讓人似曾相識——如果沒有隨處可見的logo在顯示著它的不同,這裏和九龍塘又一城、沙田新城市廣場、旺角朗豪坊或者太古城中心幾乎難以分辨——類似的裝潢設計,類似的擺設間隔,類似的店舖品牌,甚至連抽獎活動和信用卡優惠也高度類似。每次走進這樣的商場,筆者會有意尋找是否有甚麼新鮮元素此地獨有,但不出意外的鮮有驚喜。
不知你是否有同樣感受,所有的商場、餐廳、品牌皆以同一面貌示人,不論你去哪裏,都會覺得異常親切,好像進入一家麥當勞,想叫甚麼套餐,全都瞭如指掌?「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由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在《社會的麥當勞化》一書中提出,指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愈來愈像一家類似麥當勞式的企業,而且有各種跡象表明,它還在更加趨向一致。社會的發展所表現出的特點如: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也正是麥當勞企業所具有的特點。
走入全球任何一間有著金黃色M標記的店舖之前,你都不會有特別的期待,你知道裏面在賣的是或許稍有區別,但始終大概一樣的漢堡,薯條,可樂;你知道你會用最快的速度解決一餐飯,或許味道還不壞,但也不會有驚喜,可是又不至於因為吃到不衛生的食物而生病,這就是麥當勞的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簡單的概括麥當勞化,就是標準化。
麥當勞化並非不好,恰恰相反,筆者也是麥當勞的忠實粉絲,在時間緊迫、懶得煮飯或純粹貪嘴的情況下, 麥記都可以讓人快速得到滿足。
但是有一個麥當勞就夠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不同,這才是驚喜之處。
有空時,到中上環的小街走一走,舊式的五金店,海味店,藥店排成一排,每間的佈置都別有特色,在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將貨物擺放的井井有條,還考慮到空氣的流通,日光照射的長短等,充滿了民間智慧。而一個轉彎,小巷裏的那家店,經營的或許就是幾乎已經絕跡的民間手藝或風味小吃,有濃濃的香港風情,所以筆者每次去,都抱著發現驚喜的心情去探險。
想想看,從朋友口中聽到一間尚不為人知的小店,然後山長水遠按圖索驥,去找那個藏在巷子盡頭的小店,再坐下來等上一陣,待幾道精緻小菜上桌,大家開始推杯換盞,那感覺,才是非麥當勞化的美。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