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2015
正確解讀港人的心
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比去年人數大跌,分析指是因為「社會沒有逼切性的議題」。其實,遊行人數大跌可以是與反對派取態日漸激烈有關,大部分港人務實溫和,若一味固執、激進,無視現實,就會失去市民的支持。
今年七一遊行人數較去大跌九成,或可解讀為港人對遊行被激進反對派「騎劫」的不滿。
由民陣發起的遊行,大會公布人數僅4.8萬人,較去年公布的51萬大跌九成,逾45萬人「消失」了,他們有其他節目,還是最近港人對七一遊行另有看法?自佔領行動後,社會運動漸趨激進相信是主因。
遊行人數少,要開「死因研究」,大會指現時未有「急切性」議題,市民也需思考下一步行動;有學者亦指否決政改後,社會沒特別或逼切議題,且欠具號召力的政黨及團體。以上雖有可能,但人數驟減其實可解讀為港人對遊行被激進反對派「騎劫」的不滿。
今年大會提出修改《基本法》、重啟政改等較激進的訴求,正是「過界」的表現。「修憲」是大事,若今天有人輕言改《基本法》,難保日後中央也「修憲」,把「50年不變」改為「20年」不變,將如何?為何激進派總以為僅自己可改,中央就不可以改?至於重啟政改,今時一場政治風波剛稍歇,其他客觀條件暫維持不變,輕率重啟政改,社會不又再陷爭拗、撕裂的漩渦中?
激進泛民「過界」,激進分子也會衍生類似踢篋、持不同意見人士肢體碰撞等「過激」行為,這些絕不會獲大部分港人支持。港府和中央如能釋出善意,多做工夫做實事,爭取民心,港人必能辨清事實;同樣,今次遊行大跌watt正好告訴反對派,尤其是激進的政黨、政團,再搞激烈行動,除只贏得少數死硬追隨者外,必失大部分港人的心,來屆選舉,那些一向自詡政治計算精確的黨團小心丟了議席。
我們歡迎理性聲音,尤其是來自理性泛民的意見,因這是制衡政府的力量,但要視乎那是建設性批評還是旨在拖政府後腿、癱瘓施政的行為,例如上周財委會議,11項獲調前審議的項目中僅通過兩項,仍有九項未獲撥款。泛民所謂「放生經濟民生」項目,原來也是空談。
遊行要在烈日和暴雨下親身表達訴求。如大會自我解釋指無議題,即無訴求,亦即出師無名,即根本沒有需要示威,只為搞而搞,得4.8萬人參與就說明問題,若搞激烈,相信就更沒市場。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