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6/2015
闢地建屋 為青年解憂
港府昨天公布新一季賣地計劃,麵包來自麵粉,建屋在於覓地,但港府與其在一片片地塊改變規劃上,曠日持久地與各方持份者糾纏,不如展示魄力,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大規模拓展,以屋安民心。
為應付今時今日社會對住屋的迫切需求,政府可考慮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例如可拓展大嶼山東北部。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透露,今年施政報告提及可改變土地規劃作房屋發展的150幅土地中,已向城規會提交了61幅,其中24幅已完成改劃程序,但他承認阻力不少,來自地區的阻力尤大。不過,即使24幅土地順利可供建屋,實際可建成單位多少則不詳,而且又會引來當區居民「見縫插針起樓」的批評及交通配套的疑慮,政府還不如以大魄力,遠離民居,另闢土地,拓展新市鎮,以容納最少30萬人居住。
本欄三月初已提出港府可研究在大嶼山至坪洲、大白灣、二白灣及小蠔灣一帶,這片淺水區域填海造地,從而帶動梅窩、貝澳等一帶的發展。這是從填海造地實際阻力的考慮,應付並游說主要來自「環保」的意見,相信會比應付N個地區持份者的壓力容易吧?
這個類似施政報告「東大嶼都會」的構想,其實早於80年代已由合和主席胡應湘提出,也是港珠澳大橋規劃的大藍圖,但當年主要從中港客、貨的交流方面考慮,而建屋及區域發展僅為副,引來社會熱烈討論。因應今時社會對住屋的殷切需要,大嶼山東北部拓展必須重上日程。
拓展新市鎮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基建及對外交通最為首要,若政府有決心和魄力,硬件便不難解決,土地平整、水電以至集體運輸系統如港鐵,港府策動新市鎮基建的成績,有目共睹,反而新社區的就業機會及其配對就要稍費思量。
汲取天水圍、東涌的經驗,政府須以更前瞻性的眼光,為大嶼山新發展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當大嶼山土地、房屋準備就緒,香港相信已進一步轉型為以互聯網為主要作業的知識型經濟,因此,當區公營住宅單位的對象,青年在比例上應大幅提升,應對新一代青年遲婚、不婚、不育兒的趨勢,這些公營單位須以一、兩房為主的住宅辦公室(home office)作構思:廳應稍大因要作辦公室;單位還要預留走廊、通道及門口空間讓輪椅通過,因這些只租不賣的公營房屋,供青年「上車」、工作,當他們有條件搬走時,這類房屋因早在公共空間,如電梯大堂、走廊等,預留扶手、輪椅位,便可安老,故設計上,要為住戶人生階段需要而考慮,以備改變對象及用途,以滿足需要。當然,這類青年居所還要設一個生活經驗互動和交流的場所,如餐廳、咖啡室,那才是青年真正腦震盪(brain-storm)的地方。
我們的下一代不應只為求一安居之所而放棄其他夢想,包括組織家庭、進修以提升競爭力等,若政府在住屋上幫助他們,我們的下一代才可望有更大的發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你點睇未來數年的世界局勢?你認為中美關係前景會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