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2015
粗疏建議製造「撕裂」
不少人會用「撕裂」來形容今時香港的社會狀態。若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導致意見分歧、對立,有時的確不必勉強為求和諧而妥協,但若因一些未經深思熟慮的建議而產生矛盾,甚至激化分歧,則社會代價就未免太大了,說的是最近取消電車服務的爭議。
任何對政策的建議,都應該經過嚴謹的調查及研究,不要讓「取消電車」此種粗疏建議,加重社會的不滿情緒。
有顧問公司上月底提出取消中環至金鐘的電車路段,以釋放三成路面空間,紓緩中環交通擠塞問題,建議引起社會回響極大,尤其是倡議者「行路可能快過搭電車」的言論,更引發周日逾40名跑手參與「人對電車8.6公里賽」。
「人對電車賽」跑手從港島堅尼地城電車總站出發,與5時許開出的頭班電車競賽,他們沿行人路和電車路跑至跑馬地,全程8.6公里,結果逾九成人挑戰失敗。
「人快過車」的假設站不住腳,若再要討論電車存廢問題,建議取消服務的一方恐怕要調整一下理據的具體細節,免招人笑柄。
實事求是,本欄上周已點出了中環交通擠塞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解決的初步構想。
關於公眾設施等公共資源的存廢,部分人有時單憑一己的喜惡(當然其中往往有利益考慮)甚至臆測,喜用「聲音」(包括政治噪音)增加自己的影響力,說時言之鑿鑿,似有道理,初還以為很多人會認同其觀點,並得到支持,其實卻經不起考驗,今次「人快過電車」的假設就是一例。社會議題很多時都有類似情況,政府就要客觀而公正地平衡各方利益。
支持保留電車有很多理由,交通諮詢委員會的報告就顯示,私家車佔道路使用率40%至70%,但載客量僅16%;另若沒有電車,的士流量會否增多,也值得研究。不必再提其他如環保、旅遊、港人情意結、「世界唯一」等原因,單看支持者向城規會反建議,在上環西港城至中環畢打街設立「行人及電車專區」的回應,便更顯得「取消電車」那種未經調查、研究的粗疏。
上世紀80年代,加拿大多倫多也曾考慮取締市中心的電車,結果在成本、環保的前提下被否決,今時據說每年乘客高達一億人次,路綫更有增無減。這類外國經驗,在考慮「取消電車」時,倡議者又有沒有研究過?
電車存廢已是較容易作出選擇的問題,只是今時不少人未經調研,又妄作批評而沒有改善或解決的方案,就較令人失望。
社會有批評風氣是文明、開放的表現,但若只抱怨、批評而又未能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則社會就永無進步、永無法消弭「撕裂」所造成的對立,而「取消電車」這類「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譁眾取寵卻導致社會永無寧日的「建議」,就只會繼續出台。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