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2015
保語文優勢 提升香港競爭力
香港競爭力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其中港人語文能力更令人憂慮,若因為種種原因,令香港原有的語文優勢消失,社會整體發展必會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英語教學應注重培育學習氛圍及環境,切忌只是從背誦學習,只會令學生失去興趣。
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顯示,約2,000名1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有八成需要以英文寫作及閱讀;近五成(48%)人有說英語的客戶;逾三成半(37.8%)人在工作上要面對說普通話的客戶。不過,當約半數受訪者自評英語及普通話的溝通能力時,有四成人自詡英語能力「良好或以上」,但原來僅兩成多實際測試是「良好」,而「高水平」者更只有1.5%,即約千人中僅約15人!至於普通話獲評為「良好」水平者則有六成。書寫能力方面,英文及簡體字「良好」者則分別是兩成及三成,港人中英語文能力實在值得擔心。
回歸以來,「兩文三語」一直是語文教育的政策,其中有母語教育、用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等延伸問題,爭議頗多,尚待專家繼續研究,但18年來,無論類似以上的學術研究結果,抑或公開試成績、前綫語文教師的體會,甚至普羅市民的觀察,都不約而同有此結論:港人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英文,一直在下降。
大家不妨看看今屆文憑試中、英文的成績:只有約半考生考獲「3」級或以上成績,而「2」級就約八成,餘下竟有兩成得最低的「1」級,取得「5」級或以上,英文僅8.8%,不足一成,而中文科更只有7.5%(留意,考中文不必用簡體字但不會接受書面粵語)。
有人曾擔心,香港回歸會對年輕一代的英語水平有影響,這些本來單從政治角度出發的顧慮,竟成事實,當然這現象另有其社會及經濟發展等原因,但今時最要問的還是:在語文教育政策上還有甚麼再進一步的措施?例如檢討在推行母語教育的同時,現在的英語教育是否有效?師資、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外籍英語教師計劃是否值得擴大推行等,都是值得中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局深思的。此外,社會又有沒有提升英語能力的語境及風氣?「職業英語運動」是否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以上只可就英語教育的相關情況討論,至於普通話水平或在今時中港兩地交流,包括文化(流行歌、劇集、電影等),似乎不太令人憂慮,反而中文書寫表達能力就更令人關注。
新加坡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輔以華語(中文、普通話、簡體字),其語文競爭優勢為星所帶來的效益有目共睹,港人要以增強中英語文能力為目標,才可自我提升,進而提升整體香港的競爭力。不過,近年本土主義抬頭,「港人以廣東話為母語」、「香港始終講廣東話」等人人都知的事實,卻是傳媒喜偏重的內容、部分港人愛偏聽的說話。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