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9/2015
改革演變要有耐性
美國太空總署(NASA)隆重宣布火星上有液態水,這發現不但令人對太陽系內另一生命之源有更大憧憬,而且對火星殖民的可行性也有很大的鼓舞。宇宙探索固然需要時間和耐性,社會的改革與臻善,又何嘗不是要適當時機和耐性,循序漸進?
五年前,NASA已發現火星部分山脈有多條五米寬、百米長的獨特痕迹,最近已獲科學家確認為液態鹽水,這個發現的意義在於:火星可能曾經或仍存在生命,適合人類移居及人類登陸火星或可減少帶水。這個看似簡單的發現原來已走過半個世紀,但載人上火星仍起碼要多等15年至2030年,那是長達六、七十年的路。
任何宇宙探索都是很多人點滴累積才有的成果,社會建設,不單經濟成果,還包括不少制度、概念、價值觀、共識、行之有效的做法等,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成果,今時社會有部分人不單不懂欣賞上一代人對社會的建設,還以短淺的識見,把他們的心血一腳踢開,這樣對待經時間積累的社會成果,確實有問題。
「尊重歷史」不是讀過歷史的人的專利,科技有其累積,社會架構與制度也有其演化過程,不但其來有自,其「去」也有因由。很多人終日想以今日之「非」去否決昨天的「是」,但沒有昨日,哪來今天,更不會有明天。今時部分人喜用「勇武」去形容過於激進的行為,看到自己覺得不妥當的地方,未經對話就「反枱」,如同部分人看到肝腎有病或者患腦退化,以為透過外科手術整個切除或摘去就簡單利落,不再有病灶。沒有這些重要器官的皮囊,還算是人嗎?大部分人都知道,很多事情不可「一刀切」,一蹴即就,而要經過累積、循序漸進演化而成,90年前,豐子愷寫的《漸》正寫出了變化需要時間這不變道理。
外星殖民雖然帶給當代人不少希望,但以美國人現今的生活方式,需要倚賴地球其他人的支援,莫以為解決空氣、水源等技術問題,就可貿然殖民,即使是開採稀有資源,若火星真可有大量供應,資源還會是稀有嗎?
探索宇宙或可解開地球生命之源、外星殖民等謎團,但若把這些資源放在解決地球逼在眉睫(如氣候暖化)的難題上,或更能造福人類。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