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
公平原則 增醫護資源
上周本欄希望社會禮待公共醫護人員,言猶在耳,明天卻有公院醫生靜坐,抗議未能跟隨高級公務員,獲額外加薪。若當日醫生確曾隨公務員機制減薪,醫管局今天便應以同一原則,為合資格的醫生調整薪金。
本港在醫療人手的問題上,持續面對短缺問題,政府政策應該從多方面支援,提升醫療界的工作質素。
未獲額外加薪3%的醫生約有2,000人,加薪金額涉及醫管局恒常開支逾二億元,除了「可加可減」原則要一致外,也需要照顧前線醫生的士氣,明天有多少醫生響應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的號召值得關注,公共醫療服務及其質素短期內或不會受到影響,但長遠對醫生士氣所造成的打擊則難以估計。
這不關乎專業操守的問題,而是公院醫生人手不足,每周工時長,普遍達五、六十小時,二億元對相關醫生確有實際的鼓舞作用。若醫管局能透過溝通,妥善平息今次風波,相信是大部分港人所樂見的。
在醫生人手問題的處理上,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要求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
若以社會利益着眼,醫生較多,受惠的始終都會是市民,但醫生的專業資格及其服務質素就必須有保證,這是廣納醫護專才的大前提。
今時有海外資格的醫生,包括來自較落後國家或地區的醫生,都可透過考試在港實習。這行之有效的質素保證機制,對剛畢業的醫生可謂無可厚非,但對一些來自先進國家醫療體系的醫生,無論是公營機構或私營的大型醫療集團,他們在那些機構服務的年資及經驗,是否可獲豁免考試及實習呢?值得探討。
因為醫療機構必有內部評核的標準及機制,一位外地的資深醫生如能在這類機構服務多年,其專業質素相信也有某程度的保證,私人執業的質素及資歷則較難稽考。
正如教師,要一位有三、四十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重新應考語文基準試,對他/她可能是一種侮辱。
有人指五年內醫管局都難以全數吸納每年兩所大學,約五、六百名的醫科畢業生。
其實,政府就人口結構及醫生比例上,應心中有數,也應較能準確預測及掌握社會的醫療需要及培訓人數,如出現錯配,就要盡快檢視是「供應」計算得不妥,還是「需求」來得難以預計?雖然醫生與病人的比例未必愈高愈好,但人手多了,醫療服務的質素雖未必會更高,但最少在人手上,可紓解前線一定的工作壓力。
社會上亦有聲音要求,管制私家醫生收費,為診金設限。不過,若政府不理私營醫務所其他營運開支,如租金、藥物成本、人工支出等,貿然管制診金,就會產生不公平。
政府不妨考慮與私家醫生合作,在政府物業,如公共屋邨、政府辦公大樓等,撥出一些地方做診所,以較低廉的租金,租予一些有心服務市民的醫生開診,相信這類醫生亦不介意接受收費受管制,這不但可保證當區有醫生,發揮病人分流作用,而行動不便的病人也不必舟車勞頓看病。
針對醫療人手問題,政府要挽留公院醫生,量才錄用海外醫生,要與私家醫生探討合作空間等,善用資源仍是關鍵。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