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16
前途非「錢途」
學生自殺,社會繼續問責,教育局、學校輔導人員、父母、朋輩等都牽涉其中,而學生輕生的原因都被歸納為父母期望過高、學習壓力大、校方支援不足等。當然,學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或很複雜,不能以單一成因簡單概括。不過,筆者仍認為,社會人士對學校的支援著實不少。
佛教正覺中學在「新能源、新世代」太陽能車比賽中獲獎,這輛由中學生製造的太陽能車更可載人,不是兒戲之作。
單以資源論,政府及私人企業都有出手支援學校。政府在2014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生涯規劃計劃,每所學校每學年有50萬的津貼,用以協助學生發掘自己興趣和能力,開拓新的職業機遇及競爭力。九龍倉集團則更早在2011年已推出「學校起動」計劃,捐出合共一億五千萬,讓學生參與不同的技能培訓、短期實習,甚至遊學等計劃。
問題是學校有沒有善用這類資源?會否願意騰出部分「求分數」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進行多元化培訓?例如調景嶺的佛教正覺中學就是「學校起動」計劃的受助學校之一,過去數年,每年獲150萬元資助,舉辦一系列切合學生需要的證書課程、可讓學生擴闊眼界的交流活動,又讓學生參與更多元化的比賽等。
這間學校的學生參加的City & Guilds國際咖啡調配師技巧、形象設計及婚姻籌辦等證書課程,實用性高,既切合學生需要,又可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部分課程雖以英語授課,但仍無減學生上課熱情,讓他們多聽多講,可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可惜,著重課堂與考試以外的學校委實不多,若有更多,便可讓更多學生有得著。
今時社會,前途已與「錢途」掛勾,成功似只屬於從事金融服務及其他專業範疇、高薪厚職的尖子。學校由傳道、授業、解惑的高地,變成了製造考試機器的工廠,畢竟尖子只佔整體人口的5%,其餘的95%仍要搵食。學校在培育精英之餘,亦要讓餘下的95%學生學有所長,找到生存的理由和意義。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