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2016
關上溝通門 推搪失民心
政府施政困難眾所周知,問責高官遇上示威,要接請願信、對話等也非始於今天,但高官會否藉此機會虛心聆聽,再誠意溝通,並積極回應,就視乎他真心為港服務的誠意,更絕不應遇難而退,或預料可能會出現衝突場面,就不肯去面對難題。
作為政府人員,聆聽市民意見是最基本的原則,諸多推搪只會失卻民心。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因遇到示威,拒接請願信而廣受批評,事後即使他一再解釋,但事實勝於雄辯,當日他拒絕對話,不即場接信,這些行動已勝過萬語千言,至於是否在車內看手機或看公文,都已不是重點。
最近針對教育政策的議題不外: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簡體字教學、「普(通話)教中(文)」等,甚至學生不珍惜生命都或與教育有關,但相對其他政策局需要面對的問題,難度都已較低,吳克儉為甚麼不即場接信,或另約日期與請願人士會晤,令人費解,當日場面真的失控、他的人身安全真受到重大威脅?
即使雙方成功會面,相信也會是「各自表述」立場居多,因為請願人士如學生,他們不會被認為有足夠理由說服政府;同樣地,政府也不會被認為是有足夠理由說服請願人士,互相不能說服對方,結果就只能是「各自表述」。
除非社會有共識,只要50.0001%的持份者表態贊成就可通過、執行,其他49.9999%人又不會有異議或反對行動;否則,一個自由社會又怎會沒有反對的聲音?
上述種種,也不應該是任何問責官員高高在上、拒絕對話的理由,請不要再以「合情合理」、「互相尊重」、「安全」等作為退縮的藉口了!
有人以近日學生自殺問題向吳克儉問責,作為教育局局長,他聲稱為教育同工抱不平、「不忿」有人將責任歸咎教育。
其實他為何不藉此制定一些解決方案或政策,例如率領或委託教育心理學家就20多宗案例進行調查,甚或多發表教育局的看法,解釋再解釋,不必感情用事,也毋須自行對號入座,以為廿多條人命都關你事。
因為今時實行的教育制度行之已久,制度上有任何光輝與糟粕,絕大部分都是過去累積而來,優劣未必都與今時問責官員有百分百關連。
面對批評,官員正應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謹守崗位。看到今時洶湧批評,吳克儉應撫心自問:為何遇到請願、示威,要求對質就要退縮?
我們明白到今時高官不易為,但請看看你們像警察或食環署等前綫同事,他們不也遇上衝突、對立的場面,卻謹守崗位,迎難而上?司、局級問責官員實應虛心聽取民情,耐心解釋,以促進溝通、了解,即使遇上情緒較波動的人士,甚至有肢體接觸、被擲雞蛋等,他們也不應因而過分憂慮,而拒絕溝通。
特首梁振英在未當選時還肯「擔張凳仔揸支筆」,落區聽民情,為甚麼今時卻沒想到在禮賓府設一空間讓市民申訴?
至於這位外訪次數冠絕同僚的局長,在自我檢討之餘,又會否考慮每月撥出一個周末下午,在九龍塘的教育局中心內接見市民?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