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2016
從瑣碎中尋找機遇
環球經濟未許樂觀,年輕人求職、就業及工作的情況便愈見嚴峻,但年輕人如能認識到現代職場是「鬥巧不鬥力」的競爭,保持正面心態,機會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年輕人在工作的瑣碎事情中,同樣可以發掘到展現自己價值的機會。
最近,有人投訴考評局一份聲稱為期三個月的合約兼職,卻只開工七天,預計最多有逾1.8萬元的薪酬,變成只有2,100元,令員工大失預算。招聘廣告內容與實際工作情況有差距,頗為普遍,大家反而不妨從這個因僱傭期望的落差而產生的矛盾,看看打工一族,尤其是年輕人,可以如何為自己定位,在職場把握更好的機會。
1.莫嫌工作瑣碎無聊。有曾在考評局任兼職文書處理員的人投訴,即使有工開,工作量也不足,例如其中一項工作是用擦膠擦淨試卷(可能需要擦淨鉛筆痕、草稿或其他污漬,以免影響掃描效果。)投訴人懷疑因人手太多,工作太快完成,考評局才要求他們要再擦一次,當然,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又會否是試卷根本未被擦淨,工作質素未達要求?
香港不少大老闆都有從辦公室助理(「後生」),由低做起的故事,他們都透露成功的關鍵,在於不嫌瑣碎,從中學習,而最常見的工作是「影印」。有今時地產界的老闆就不諱言,當年他在公司影印時會不忘看價單,其後建議公司改善定價,讓公司多賺。若當年他嫌無聊,不在「瑣碎」中自學,可能永遠都是「後生」,做不了「老」闆。另又有著名大律師,當年在律師團隊中只負責影印,就因為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在文件堆中輕易替上司找到曾影印過的相關案例,成為他專業發展的轉捩點。
2.用「巧」不用「力」。現今世代與過去世代最大的分別,就是生產模式更講知識型,產品、服務的知識含量愈豐富,價值愈高。今時講體「力」、勤「力」,還不及「巧」智,即是「食腦不食力」。其實,即使二千年前,中國生產力雖以體力,無論那是人力或畜力,一直都有「巧」智存在。
西漢初期,民生凋弊,但漢文、景二帝卻能奠好經濟基礎,原來與農耕之「巧」也有關係。當年黃河流域由於風沙太勁,影響收成,官府請來農師教農民挖坑培苗,成活率增,收成才能提升,民生才大幅改善,這正是用「力」以外,用「巧」的好例子。
在普遍用「巧」的世代,機會確比以前少,因為不但人才技能相若,競爭又大,世上可能沒幾個蓋茨或馬雲等?但卻可以有無數個工程師、技術員。
3.對工作的熱誠。很多年輕人過早談退休,也太着重工作生活平衡,相比之下,筆者農場的義工自清早開始工作,至凌晨二時還在群組談關於農耕的事情,實在令筆者深受感動,在此感激他們之餘,也感慨不少人看工作是奴隸活,既是幹奴隸之活,也只能過奴隸的生活。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