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2017
科技助弱勢 補資源不足
有失聰人士懷疑因溝通問題而被公立醫院誤送往精神病院,其後亦因此而失去工作,事件令人關注到前線醫護人員與聽障人士的溝通。其實,以今天資訊科技的實力,應可彌補到專業服務人手的不足,幫助到聽障人士之餘,甚至可惠及其他弱勢社群。
這次失誤,有人批評前線醫護人員敏感度低,沒有主動向聾啞人士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協助有效溝通,正是今次關鍵。如果醫院有手語翻譯服務,今次誤會或不會發生,而前線醫護人員對聽障人士需要的敏感度,亦很大可能會因有駐院手語翻譯員而提高。不過,每間醫院要常設這個職位,又需要資源。這令筆者想起馬雲說︰30年後醫生也將失業。
以馬雲的資本及阿里巴巴的實力,他的確可以改善內地醫院的服務。例如在銀行信貸服務,傳統金融手續繁複,而「新金融」手續則簡捷,利率又低,甚受市場歡迎。
有此往績,馬雲再說「醫院不改變,阿里將改變醫院」就顯得更有說服力。這令我想到公立醫院專科病人覆診時的苦況︰舊症病人到分科診所覆診,經常要苦候幾個小時,就只為聽當值醫生一句說話︰「驗血結果沒有異樣,半年後再覆診。」若此,以現在的通訊設備的普及,是否只簡單通知病人一聲便可?這類僅需簡單跟進的病人範例,可省下醫生時間去照顧更多病情更複雜的病人。
澳洲已有醫生進行視像診症,雖然香港未必要像馬雲所說,淘汰醫生,但政府機構,包括醫院、警署等要常設手語翻譯服務,不妨考慮由政府中央提供,即是手語翻譯員不必長駐各大醫院或政府機構,而是集中一處,透過視像,為其他機構需要服務的聽障人士手語翻譯,解決前線溝通障礙。機構需要配備的,就只是實時視像通訊設備和一間房,甚至僅一個座位。替各大政府機構購置這樣的一套視像設備,成本並不高,政府必有足夠的資源,而手語翻譯員這類稀缺的人力資源,在有需要時,又得以有效運用,為市民提供專業服務。
20多年前,光纖之父高錕已預視病人的病歷可透過光纖,即時傳送,救急扶危;今天其實不必馬雲,視像資訊現已可讓醫生預診,診後跟進,甚至不必面對面臨床診斷。
推而廣之,包括聽障人士在內的弱勢社群需要專家,但資源所限,專家通常不能24小時立刻幫到忙,那就要借助科技。科技不是要淘汰專業人士,而是幫助他們,以其專業技術,服務更多人。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