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2017
投資創科 本地產業新出路
如果行會成員任志剛最近說的正是現屆政府追求的理財哲學,部分公帑便好應用在刺激本地經濟,而創新科技也應予大力投放。
政府刺激本地經濟,可透過現金消費券鼓勵市民本地消費,為本地經濟製造乘數效應,讓整體社會受惠。這種消費不但帶動相關從業員直接得益,增加就業機會,改善行業環境,還可提高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檔次。大家不妨天馬行空想想,假如政府津貼市民吃黑毛豬叉燒飯,逐漸令這種叉燒飯成港式口味,能否為這類飯帶來一個新的定義?
事實上,香港有米芝蓮餐廳的集聚效應,已加強了「美食之都」的形象,而這正是由本地餐飲高水準的服務及檔次而來,可見個別產業確需有本地市場支持,才可進而吸引更多外地遊客或海外買家。在提升餐飲服務的檔次上,在中華廚藝學院以外,再由政府牽頭成立「米芝蓮」西餐學院已可以是其中一項措施;同樣,在工藝及人才方面,一間時裝設計學院也可成為本地時裝及成衣產業的有力支援。
公共財政要花得「巧」,並非要讓社會上每個人「分多啲」,就是共享經濟成果,而是要帶動本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效益,哪怕是民間手作般的項目,政府也應考慮支持,例如政府牽頭生產,培育新一代企業家,也比「派錢」好。
以上只是些短期構想,並未仔細考慮到措施應向哪些行業、產品或服務傾斜,才更有效益,但創科產業就必會在公帑「傾斜」之列,而且它還需佔較大比重。
創新科技是經濟出路,毋庸置疑。約30年前,深圳GDP只及香港三分之一,而2015年,它已是港的8成,而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上,深圳今年更已超越香港!香港正是在「創科」一環的競爭力上,遠較深圳遜色,若看2015年,港、深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港180億港元,深800億元便可知道,在創科上優勝劣敗,如此「賽果」,合理。
創科產業居於世界前列的以色列一向銳意栽培科技專才,另輔以科研政策,支持初創及夕陽企業,又鼓勵大學教授創業;反觀香港,2015年與以色列簽訂《合作研發協議》,兩地政府各資助研發項目一半資金,但可能港企業(或政府?)反應冷淡,幾場介紹會過後,兩年餘似沒有下文;反而以色列與內地的合作卻遍地開花。其實,這類國際合作若得港府積極參以及扶持,應可再為本地產業的出路帶來一個方向或機會。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