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8
支援教育方向正確
財政預算案公布盈餘1,380億元,雖不及早前有人樂觀估計的1,800億元可觀,甚至不足1,400億元,但已足夠讓政府把總開支比去年增加665億至5,579億元,而經常開支增加355億至4,065億元,其中教育大增262億元至1,137億元,尤其應予肯定。
政府「不派錢」雖已塵埃落定,但主張「派錢」的人仍意猶未盡。有人會以今時公營醫療服務不理想為由,指多年來既然政府不派錢也搞不好醫療服務,令病人輪候急症動輒需8小時,還不如讓市民多幾千元花費,其中不乏一些有錢到私院就醫的批評者;另有人又認為,政府會把公帑花在「大白象」工程及其「超支」的成本上,倒不如「派錢」「還富」於民,,總覺得政府分配公共財政資源大有問題,有人甚至以「行政費不算多」來支持「派錢」的合理性。
其實,政府當年「派錢」有沒有令到日後公營醫療無改善,不得而知,但若今次不「派錢」,留多一點資源予醫療,市民就更有希望不至於袋住幾千元,卻要卧病在公院的樓梯底、走廊邊的病床苦候,等候醫護人員診治。今時政府在醫療和教育上的措施,將實際惠及市民,又何曾是「大白象」工程?
我們一直反對政府「派錢」。看新一份預算案,除「基建」,其他開支預算均有增加,這才是「改善服務,投資未來」的做法。以總體方向而論,相信大部分理性的市民都會認同政府這個理財哲學。不過,今次政府大增逾260億元在教育上,必須定期檢視其成效,以確保學生「學」有所值,日後培育出學有所長的人才,以應社會及世界所需,這才真正為下一代創造到發展的優勢。
既然增加了資源,市民都會期望,香港在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現和服務,正如本欄昨日指出,去年教育措施「如能真正落實,相信已可令上進、肯學的年輕人受惠。」與教育一樣,政府及相關官員如何執行和落實,見到成效,實為關鍵。
市民較失望的,恐怕是衞生(醫療)的開支僅增加了80億元,其中經常資助額度已近60億元,至於如何可以預留3,000億元,籌備第二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改善診所及醫療教學的設施,政府就欠市民一個詳細說明。
(預算案點評二之一)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