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2018
只租不賣 更符利益
政府日前公布新房屋措施,雖然總算是有點新思維,但長遠若仍「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的話,日後即使增加多少資助房屋供應,恐怕也難完全滿足市民置業的需要。
社會最近有不少關於房屋新措施的評論,贊成與反對的意見紛陳,而有環保團體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在500名受訪者中,有約7成認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只著重土地開發,並不能有效解決房屋問題。
看到市民對政府房策的反應,令筆者想起白居易《燕詩》中,雌雄雙燕吃力不討好的情況︰「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詩中4隻雛鳥,在父母提供有限食物的情況下,孜孜索食,似沒有可以肚飽的日子。面對市民住屋與置業的逼切需求,但土地房屋資源又像詩中食物(青蟲)般有限的情況下,若不改變現有想法,即使政府仿效精衞填海,恐怕最難填滿的還是一些人沒有說出口的「賺住又賺錢」慾望。
土地和房屋都是香港的稀有資源,政府就像詩中的雙燕般,分配資源(食物),但雛燕(各持份者)就永遠在搶食物、爭資源,政府要照顧市民置業,永難以完全滿足市民需要。80、90年代之前,在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時,普遍市民都不會有置業的念頭,後來市民發現,港樓價由穩步上升,到飛升,甚至癲升,只要穩坐「磚頭」,其後放售,便可在升值期內,「賺住」兼可賺錢,當房屋變成居住、投資「二合一」的工具時,「置業」便成為了連幼稚園小朋友都會有的「港人最大心願」。
據《香港2030》估計,未來30年,本港短欠100萬個住宅單位。其實,即使政府可全部採用18個土地供應的選項,成功獲地建屋,若不改變今時以置業為主導的政策,最終也不能解決房屋問題。正如昨文指出,今時政府分配資助房屋的做法是抽籤靠運氣,把由公帑資助的房屋,平價售予一群「幸運兒」,資助人買樓,將這個社會稀有資源,讓個別幸運兒得益,這樣以抽籤平價售資助屋,並不符社會公平原則。若所有資助房屋可改售為租,只租不賣,繼續惠及有住屋需要人士,便更能善用資助房屋這項社會稀有資源,而且更符合公眾利益,真正做到︰政府福利,雨露均霑。
何況誰可保證今時香港的經濟發展可以持續下去?美國僅約60萬人口的城市巴爾的摩(Baltimore),住宅單位8年來長期空置逾16,500個,個別小區儼如死城!萬一本港樓價「只升不跌」的神話有朝幻滅,到時數以百萬計資助房屋的業主又該如何自處?
轉載自: 晴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