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1/01/2019

劉遵義的貿易戰新書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元旦過後,收到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教授夫人麥嘉軒寄來劉教授的新書《中美貿易戰與未來經濟關係》(The China-US Trade War and the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剛好要到杭州及南昌旅遊,連忙在高鐵途中捧讀。書寫得淺白,避開了不少專業術語,想來讀者對象是包括了中美政商界的不少持份者。顯而易見,此書是至今為止有關中美貿易戰甚至科技戰最全面並及時的著作,內地或香港的出版商若夠聰明,應即時把它譯為中文,自會一紙風行。書中建基於大量數據的論點,對香港及美國一些胡說八道的言論,也是一服很好的消毒劑。

 

中美貿易逆差被嚴重誇大

 

  書中的亮點頗多,只舉幾例。今任的美國總統不知是否吃錯了藥,對國際貿易的性質不但一無所知,還祭出了18、19世紀的錯誤理論重商主義為指導思想,誤以為貿易有盈餘便是賺,有逆差便是虧。有見及此,劉教授便不得不把課本中的貿易導論用最淺白的語言再解說一遍,並指出自由貿易可達至雙贏、貿易戰沒有贏家此一定論。

 

 

  但本書的目的當然不是光談理論。美國埋怨與中國貿易有逆差,由來已久,多年前劉教授便曾與同行梳理過數據,指出美國的所謂逆差嚴重誇大,主要原因是中國輸美的產品中,內中包含了很多並非在中國生產的半製成品或原材料,例如蘋果手機的價值,只有5%左右是在中國生產,中國只是在組裝加工而已。既然如此,中美的出口,都應只計算在兩地生產時的附加增值,而不是最終產品的價值。在書中,劉教授更新了這些估算,並指出中國輸美產品中,每100元只有66元是真正在中國生產,美國輸華產品中,每100元則有88.7元是在美國生產。貿易數字經此調整後,較準確的商品貿易美國逆差是1,850億美元,而不是美國所說的3,000多億元,又因為在服務業貿易上美國對華有740億美元的順差,所以真正的中美貿易逆差只是1,110億美元。消除這逆差,不見得對美國有利,但特朗普若要堅持,中國也可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輕易做到。中國汽車市場每年銷售量為2,600萬輛,多於美國的1,600萬輛,中國只要從美國每年進口300多萬輛車便可達標;若多買美國能源及農產品,對中國更是有利。中國顯然也樂意這樣做,所以貿赤根本是一個偽命題。

 

  劉遵義大作中除了貿易問題外,亦對中國發展前景與科技問題有很好的分析。一國的發展階段,與其擁有的資本額有莫大關係,書中載有劉教授對美國及中國所積累到的有形資本之估算。眾所周知,美國人民儲蓄率低,所以資本積累緩慢,但其200多年來累積到的資本亦非同小可,書中估計美國2017年的有形資本是28.1萬億美元(以2016年價格計算,下同)。至於中國,儲蓄率高,但幾十年前中國還是一窮二白,無甚資本,書中對中國2017年有形資本的估量是25.4萬億美元,稍低於當年GDP的兩倍。以此估量看來,中國資本總量超越美國已不需太長時間,不過,中國勞動人口遠多於美國,若按每一名勞動人口平均所擁有的有形資本而論,中國只有32,000美元,美國則有175,000美元,後者是前者的5.5倍。這意味着甚麼?資本與勞動力的比率愈高,愈有可能出現報酬遞減,亦即投資回報會較低。中國既然人均資本額遠低於美國,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可望保持在高位,倘若生產效率能繼續保持不錯的進步,中國未來仍可有很高的經濟增長。

 

中國應慎選科技投資項目

 

  生產效率如何才能不斷進步?重要的途徑之一是投資科技。書中估計,中國已積累到的研究發展資本大約有1.14萬億美元,低於日本的1.34萬億美元,美國的則更高達4.21萬億美元。中國近年在科研上的投資增速遠高於美國,但若要追近美國,恐怕還要頗長的時間。不過,在個別的科技領域上超越美國,卻並非不可能。中國在選擇發展甚麼科技的問題上有後發優勢,在科技總資本額上不如別人,如何選出最具戰略性的科技投資項目,更形重要。

 

  劉遵義在書最後提及自己生平︰生於內地,長於香港,在美國讀書教學數十年,又回歸香港。在感情上他自然絕不想中美出現貿易戰,在理性分析下,他也指出兩個並非注定成為敵國,戰略上兩國在競爭,但這並不排除中美可以是合作夥伴。我相信這也是最符合中美人民利益的出路。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2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潛龍發表於 2019-1-14 02:18 PM
  • #3
  • (二)
    這個知識產權轉折點跟一個國家的資本勞動比率關係密切。因為科研的成本和風險都超高,需要大量資本,所以高資本勞動比的國家更適合做科研。美國的科技股在資本市場炒到超高,對於它們來說錢實在太平宜,它們可以不計成本做科研,收購成功的初創企業,或者買入有市場價值的專利。相比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很初步,靠勞動力賺錢仍是有利可圖,做高風險的科研會相對謹慎。有鑑於此,中央採用更有效率的科技發展策略,由中央定出科技發展方向和項目,動員全國有限的資本去攻堅。「中國制造2025」就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私人企業可免於為研發什麼發愁。相比下,美國則任由科技界自由發揮,好處是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壞處是浪費極大。有人批評「中國制造2025」過於高調,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中國逼於提早進入知識產權轉折點的唯一策略,好好利用有限的資本,彌補資本的不足。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19-1-14 02:17 PM
  • #2
  • (一)
    中美貿易戰其中一個爭抝點是知識產權。縱觀現今發達國家在當初崛起之際都有竊取別國知識產權的歷史,例如美國竊取英國的知識產權,日本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等等。所以在制定崛起策略時不可以單從道德觀點去考慮。當科學技術越來越複雜,想從頭研發幾乎沒可能。如果中國因此而永遠落後於人,這就不太公平,不竟西方也曾經「竊取」古代中國的知識產權。在發展之初,買了人家簡單機器回來,拆散研究,再嘗試制造自己的,阻力不會太大。平均來說,發明100樣東西,只有一樣是有市場價值,而買人家有市場價值的舊發明(過了專利期)只需該東西的1/3發明成本,兩者成本相差300倍。所以在發展之初,當人家的舊發明在國內已算是高新技術時,自己去搞研發是不合經濟原則,在市場上沒有生存空間。但當發展到一定地步,可以學的越來越少,拿取人家的是越來越新的發明,阻力及成本就不斷增加。再加上自己的新發明也越來越多,轉折點就會出現,國家開始要重視知識產權。拿捏好這個轉折點非常重要。過早重視知識產權會窒礙經濟發展,下下要用高成本買人家專利,而自己的專利在市場上又未有滿意的回報。過遲重視知識產權則會窒礙本國的科技創新。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