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3/10/2020

復甦之路在於政府敢闖敢負責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香港疫情還未結束,但內地疫苗試驗成績亮麗,據世界最重要疫苗試驗場之一的巴西傳來消息,最安全的一種正是來自中國。這起碼給了我們希望,一年半載以後,疫苗或可量產,大多數港人得以接種。但我們能否提早經濟的復甦,並思考如何創造香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現在的情況是很糟糕的。今年頭6個月,香港的GDP比去年同期跌了9%,下半年經濟也見不到有甚麼起色,但因去年的下半年經濟已出現負增長,基數較低,所以今年的下半年的負增長看起來或許沒有這麼礙眼。今年全年的增長率也許是負6、7個百分點左右。

 

強制檢疫拖拉 通關無期

 

  這樣的景況繼續多一年半載,等於香港要不斷失血,損失慘重,絕不應等到有疫苗才去止血,中短線而言,止血的第一步便是把疫症清零,把新增個案控制在低水平遠不足夠。不清零的話,通關便有問題,通不了關,香港經濟怎不變得五癆七傷?深圳與大灣區經濟正處於飛龍在天的階段,香港經濟要發展下去,要能夠與大灣區融合,這已是常識,但關也通不了,融合豈非廢話?香港自己做事緩慢,別人是不等你的。清零的關鍵是全民檢疫,找出並切斷全部的傳播鏈,在香港的特定環境,不強制檢疫是做不到的,但香港的官員老是拖拖拉拉,不敢負上責任,希望他們知道,我以前估算過,每拖一星期,香港會多損失近50億元,這還未包括因骨肉分離而帶來的精神損失。

 

  海關未通,並不等於我們不能為未來的復甦布局。疫情是天大的壞事,但壞事可轉化為好事,我們應思考如何可以順勢而為,利用疫情後出現的新形勢尋找新的增長火車頭。有幾個例子應研究一下。

 

  疫情中特朗普為求甩鍋,口口聲聲亂叫「中國病毒」。民粹主義上腦的人智商本就不高,容易受惑,出現排華。留美華人頂尖科學家及工程師要面對種族歧視,有些甚至受到政府迫害,香港大力吸納他們來港工作,還待何時?5、6年前情況遠比不上今天嚴重時,我已多次提出此說,但此事是需要政府行動的。

 

  第一,對香港的大學要先增加非經常性的撥款,以使其有能力在海外多聘教授,大學是懂得辨別哪些教授是有價值的,增強了的師資不但可提升香港的科研力量,亦可多招收內地學生。後者的學費比香港學生一向高很多,可用以支付新聘教授未來的薪酬。現在若不大規模在美國挖角,幾年後便沒有機會了,因為今年開始,新的留美學生簽證已跌了9成多,將來留美華裔科學家的數量會大幅萎縮,所以手快有手慢無,香港要與時間競賽,別的地方也在搶這些人才。

 

  第二,優質的國際學校學位嚴重不足,這些人才若發現其子女找不到好學校上課,他們是不可能來港的。政府當然有工作要做,否則特朗普因疫情而甩鍋所造出的勢,香港便要錯失了。

 

醫界保護主義 必須打破

 

  疫情帶來的困苦可使世人更明白生命與健康之可貴,這種覺醒可帶來巨大商機。生命有價,經濟學中有大量關於估算生命價值的文獻,我粗略一算,假如一個地方每年能把人均壽命增長十分之一年,當中所創造的價值等閒高於GDP的兩成。在各國政府計算GDP時,沒有將改善健康的價值包括在內,這只是由於他們不懂得算,不是健康或生命沒有價值。香港醫學水平不低,有實力吸引全球各方富豪來港醫病,但這一樣要掃除一些障礙才可把香港建成一個討論已久的醫藥港。

 

  甚麼障礙?是制度性的。香港醫學界向來保護主義十足,排斥外界醫生,也嚴格控制本地醫生訓練的數量,以致醫生不足,何來剩餘能力去招徠生意?此種限制醫生數量的保護主義必須打破,這對香港的醫生其實有利。多增加人數建立到醫藥港後,醫療事業可提升到另一層次,各地富豪來港治病,足以增加醫生的收入。我們仍可記得多年前大量孕婦付出巨額費用來港產子的「盛況」,不少私家醫生獲取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不過,疫情也暴露出香港公共醫療的弱點,便是反應仍不夠快,決策不夠果斷。青島近日有醫院出現個案,全市總動員,幾天之內可以檢驗900多萬人,徹底追蹤並杜絕傳播鏈。珠玉在前,甚麼叫高質的公共醫療,有了新的定義,香港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醫療制度的基本建設,看看如何才能追趕別人的速度。

 

  疫情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例如網購及餐飲外賣比前大為普遍。此事倒與政府無甚關係,主要是市場中人為求生存,所以懂得自己應變。不過,此現象也提醒我們,香港政府的官員並無政治基因,也無企業家基因,有的是事事按本子辦事的公務員基因。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中,這是應付不了新事物的。政府若不能從制度上引入激勵,增加自己的政治及企業家元素,以上對速度要求很高的復甦經濟建議也不會有效落實。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4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20-10-29 09:31 PM
  • #5
  • 我又想起2000年老懵懂话事,要求人大第一次釋法,禁止港人内地所生子女來港,原因是香港人没有足够錢(医院学校……)养活自己仔女,需要把仔女先寄托给大陸窮亲戚暂养!

  • 引用 #3 無住 發表於 2020-10-29 09:54 AM

    看完大陸博客靖海候的文章《旗帜鲜明反对在内地建香港城》,讓我想起一個在人海中經常發生的不是笑話的笑話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NALeraisi發表於 2020-10-29 10:27 AM
  • #4
  • 我补充一下信息,现在内地的民意是,给澳门划地可以,给香港划地不行。
    所以中央政府如果想划地给香港,面临的民意压力也非常大,所以很难实行。
    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为何内地民众的民意相差如此之大,我觉得香港普通民众应该自己思考一下。
    而且还可以换个思路。为什么非要内地划地出来呢?
    不如把香港划一块交给澳门管理,既没有改变现行制度。
    又符合港澳两地各自的需求。
    我看可以考虑一下。
    看看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

  • 引用 #3 無住 發表於 2020-10-29 09:54 AM

    看完大陸博客靖海候的文章《旗帜鲜明反对在内地建香港城》,讓我想起一個在人海中經常發生的不是笑話的笑話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無住發表於 2020-10-29 09:54 AM via app
  • #3
  • 看完大陸博客靖海候的文章《旗帜鲜明反对在内地建香港城》,讓我想起一個在人海中經常發生的不是笑話的笑話。

    有朋友甲乙二人,甲問乙借錢作江湖救急用,乙知道甲身家比自己多,環境比自己好,故問甲為何有錢還要問他借錢?甲答曰:“不是没有錢,只是一部分存了定期,一部分買了藍籌收息,若現在套現周轉就會蝕息”。乙聽罷回應甲一句:“原來老兄你的錢才是錢,我的錢就不是錢”,説完拍吓蘿抽轉身就走。

    至于當中誰是甲?誰是乙?香港人自己對號入座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無住發表於 2020-10-23 03:56 PM via app
  • #2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香港人在當中扮演推動四個現代化重要角色,是不容否認的。在親身参與和目睹在整過改革開放過程中,在下可以胆敢説一句,除了小數老人家,早年因亂避禍而離鄉别井,在外打拼至富,真心真意為祖國發展出錢出力外,其餘港人皆是熙來攘往皆為利,當中亦包括本人,此事亦是正常,也是推動發展的源動力,無可厚非。

    回看香港這幾十年的繁荣,可以説是香港人在参加中國改革過程中所取得的利益,已遠超合理回報有凸!
    到今天香港人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成歷史,亦可算如香港人所説“收夠籌了”,不用缅懷了。

    本來中央計劃在未來大灣區發展中,香港與深圳携手演出“雙城記”,各有發展定位,香港可以繼續坐中國復興順風車,無奈香港人去年上了“攬炒”瘾,自娱自樂,結果在大灣區定位上,香港人自動棄權,再送深圳一程。

    去年看過中央公佈“深圳未來發展草稿”後,已判斷2025是深圳在大灣區成為頭馬的轉捩点,2035則大局已定,香港只能自演“傷城”了。
    一個城市之興衰,確實由人開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